深圳嘉立创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嘉立创”)的创业板上市之路可谓波折重重,从财务数据“变脸”到募资额腰斩,再到实控人“瓜分”6.7亿分红,这家号称“电子产业一站式服务商”的企业,究竟藏着多少风险?本文结合招股书及监管问询,犀利拆解其上市路上的六大雷区。


雷区一:财务数据“过山车”,盈利质量堪忧

嘉立创的净利润如同坐上了“跳楼机”:2021年净利润7.64亿元,2022年暴跌25%至5.73亿元,2023年虽回升至7.38亿元,但复合增长率仍为负值。更令人警惕的是,其毛利率从32.37%一路下滑至22.66%,2023年虽反弹至27.12%,但仍低于行业均值。此外,研发费用占比仅3.74%-4.44%,远低于科技企业的平均水平,核心竞争力存疑。

犀利观点:净利润靠“回光返照”,研发投入却“抠门”,这样的科技企业能走多远?


雷区二:实控人“一手遮天”,治理结构埋隐患

公司实际控制人田晓宏(后更正为丁会、袁江涛、丁会响三人)合计持股87.49%,形成“三巨头共治”局面。尽管招股书声称“无控股股东”,但三人通过一致行动协议牢牢掌控决策权,存在不当干预经营、损害中小股东利益的风险。更讽刺的是,三人曾在IPO前突击分红6.7亿元,独吞5.86亿,被质疑“掏空公司后再圈钱”。

犀利观点:实控人既是裁判又是运动员,中小股东的韭菜命早已注定?


雷区三:42亿募资合理性遭拷问,产能利用率打脸“扩张逻辑”

嘉立创一边宣称募资用于扩产,一边却暴露产能闲置的尴尬:PCB产能利用率常年徘徊在75%-80%,PCBA业务甚至低至69%。更离谱的是,其募资额从66.7亿“腰斩”至42亿,但测算资金缺口仅18.68亿,被监管质疑“圈钱意图明显”。而6.7亿分红与巨额募资并行的操作,更让投资者直呼“吃相难看”。

犀利观点:产能闲置还要扩产,到底是真需求,还是给实控人的“利益输送通道”?


雷区四:业务模式“光环褪色”,长尾市场依赖成双刃剑

公司主打“小批量、多样化”的长尾市场,74%的PCB收入来自小批量订单,但这一模式正遭遇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冲击。电子元器件分销业务收入占比从49.79%骤降至40.80%,暴露出业务结构单一化的脆弱性。若竞争对手复制其数字化能力,嘉立创的护城河或将崩塌。

犀利观点:长尾市场的蛋糕虽香,但巨头下场“抄作业”时,嘉立创还能守住几分地盘?


雷区五:历史收购“埋雷”,合规瑕疵频现

招股书披露,嘉立创收购惠州聚真时未支付股权转让款,且未及时办理外汇登记,被监管点名“程序瑕疵”。此外,子公司江苏中信华曾因实物出资未评估遭问询,存在出资不实嫌疑。更危险的是,收购标的遗留的2600万诉讼纠纷可能导致股权冻结,成为上市路上的“隐形炸弹”。

犀利观点:并购狂飙背后是“带病上车”,历史旧账会否成为压垮IPO的最后一根稻草?


雷区六:股价波动与发行失败风险高企

创业板本身的高波动性叠加嘉立创业绩的不稳定性,股价腰斩风险剧增。而公司坦承,若认购不足或审核逾期,可能直接导致发行失败。此外,净资产收益率从48.9%暴跌至17.02%,募资后每股收益摊薄几乎成定局。

犀利观点:韭菜们,准备好为实控人的财富自由梦“接盘”了吗?


结语:一场“危险游戏”的参与者是谁?

嘉立创的上市故事,充斥着实控人套现、募资合理性存疑、业务模式脆弱等硬伤。尽管其试图用“数字化赋能”包装科技属性,但低研发投入、高分红、产能闲置等数据,无不揭示这是一场资本游戏。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或许该问一句:这到底是创新企业的崛起,还是一场精心设计的财富转移?

(数据来源:招股书、深交所问询函、新浪财经鹰眼预警)

一、客户集中度畸高:前五大客户贡献99%收入,业绩命悬一线

锡华科技的客户集中度堪称“畸形”。招股书显示,2021-2024年上半年,公司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高达99.03%、99.17%、97.44%、97.83%,其中第一大客户南高齿集团贡献收入占比从35%飙升至近60%。这种“绑定式”合作看似稳定,实则暗藏致命风险:

  • 议价权丧失:公司与客户签订原材料价格联动机制,即便原材料成本下降,利润空间仍被锁死。2023年风电齿轮箱部件成本下降18%,毛利率仅微增0.69%。
  • 坏账风险加剧:南高齿应收账款账期从90天延长至150天,但坏账计提比例仅1%,财务“美化”痕迹明显。
  • 行业波动冲击:南高齿2023年资本开支缩减30%,若大客户订单缩水,锡华科技将面临断崖式业绩下滑。

犀利观点“客户集中度超99%不是优势,而是定时炸弹”——当一家企业的命运被5个客户左右,资本市场只会用脚投票。


二、突击分红3.5亿:实控人套现80%,募资补流被监管“打脸”

2022年,锡华科技在IPO前夕突击分红3.5亿元,占2021-2022年净利润的94.6%。更离谱的是,实控人王荣正夫妇通过直接和间接持股,将2.24亿元(80%)收入囊中。这种“掏空式”操作直接踩中上交所“清仓式分红”红线:

  • 监管红线:三年累计分红占净利润超50%且金额超3亿元,同时募资补流比例超20%。
  • 自相矛盾:一边声称“资金充足”,一边申请5.5亿元补流募资,最终被迫取消该项目。
  • 资金链紧绷:2022年末账面资金仅1.62亿元,短期借款超9000万元,分红后现金流捉襟见肘。

数据直击2022年Q4单季分红1.5亿元,相当于当期净利润的185%——这不是回报股东,而是赤裸裸的“割韭菜前奏”。


三、盈利持续恶化:毛利率暴跌10%,净利润“三连降”

尽管身处风电行业风口,锡华科技却陷入“增收不增利”的怪圈:

  • 净利润三连降:2021-2023年净利润从2.16亿跌至1.77亿,2024年预计再降7.5%-15.9%。
  • 毛利率滑坡:主营业务毛利率从35.84%跌至25.81%,四年跌去10个百分点。
  • 研发投入不足:2023年研发费用仅4943万元,占营收不足5%,远低于行业龙头。

犀利点评“行业风口≠企业实力”——当毛利率连年下滑、净利润靠财务调节维持,所谓“技术领先”不过是招股书里的自嗨。


四、家族企业治理乱象:关联交易、代持疑云与环保污点

  • 股权代持黑历史:实控人前妻持股两年后神秘退出,代持协议至今未完全澄清。
  • 关联方集中注销:实控人亲属控制的7家企业突击注销,其中一家关联交易占比超90%。
  • 环保信披缺失:招股书对环保处罚只字未提,但供应商江苏顺鑫曾因环保问题被处罚。

辛辣讽刺“家族企业上市=实控人提款机?”——当关联交易、突击分红、代持疑云交织,投资者如何相信这是一家现代治理企业?


附:锡华科技发展与融资上市历程

  • 2001年:成立无锡市锡华铸造有限公司,主营风电齿轮箱部件。
  • 2011年:突破无冒口铸造工艺,奠定技术基础。
  • 2022年:股改后突击分红3.5亿元,实控人套现2.24亿。
  • 2023年5月:递交主板IPO申请,拟募资20.48亿元。
  • 2024年:因“清仓式分红”争议取消5.5亿补流募资,募资额缩水至14.98亿。
  • 2025年:上市审核停滞超600天,成交易所“冷处理”典型案例。

结语:锡华科技的IPO困局,暴露出注册制下监管对“带病闯关”企业的零容忍。当一家企业将“圈钱”写在脸上,用家族利益凌驾于股东权益之上,即便行业风口再强劲,也难逃资本市场的审判。

这家有着年入超百亿成绩、毛利率远超泡泡玛特且让小学生为之疯狂的公司,其IPO招股书看似书写着“吸金神话”,但在这光鲜数据的背后,实则潜藏着诸多风险,若处理不善,这个百亿帝国可能瞬间崩塌。

一、未成年人“成瘾”争议:44亿利润背后的伦理考量

卡游的核心业务是向小学生售卖“盲盒式”卡牌。2024年,卡游售出的卡牌数量极为庞大,平均每名中国小学生购买的数量相当可观,这些卡牌为其带来了82亿元的卡牌收入。这种“盲盒抽卡”机制多次被央视点名批评,被认为诱导未成年人非理性消费,甚至有“赌博启蒙”之嫌。卡牌稀有度分级众多,顶级卡抽取概率极低,学生为了集齐卡片往往花费大量金钱,有家长反映孩子半年就消费近10万元。虽然卡游声称会限制未成年人消费,但线下经销商大多未执行年龄核查,线上直播间还默认勾选“已成年”选项,监管形同虚设。要知道,2024年卡游经调整净利润达44.66亿元,其中超90%的消费者未满15岁。一旦政策收紧,比如禁止未成年人购买盲盒,其商业模式必然遭受重创。

二、IP依赖症:69个IP背后的危机

卡游的发展命脉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外部IP授权。截至2024年,在其拥有的70个IP中仅有1个是自有IP,像奥特曼、小马宝莉等前五大IP贡献了86%的收入。然而,众多IP授权即将到期,其中38个将于2025年到期,39个将于2026年到期,包括核心IP蛋仔派对(2025年)、火影忍者(2026年)。而且IP续约成本不断攀升,2024年授权费用达7.68亿元,占总营收7.6%,较2022年增长265%。要是续约失败或者被竞争对手高价抢夺(如同杰森动漫、宝可梦公司竞争),卡游的营收将会大幅缩水。就像2023年奥特曼卡牌销量暴跌49%,这已经发出了危险的信号。

三、对赌“生死状”:95亿负债下的风险

2021年,卡游与红杉、腾讯签订了的对赌协议,承诺在2026年前上市,不然就要以年息8%回购股份。到2024年底,其金融负债高达95.36亿元,而账面现金仅有48.8亿元。要是IPO再次失败(就像2024年首次申请因合规问题被否那样),卡游就会触发巨额赎回,资金链断裂的风险近在眼前。更让人担忧的是,创始人李奇斌在上市前夕以极低的对价获得17.95亿元股权激励,这一行为被质疑为突击套现,使得投资者信心受挫。

四、经销商失控:假货与声誉风险

卡游92.5%的营收依靠经销商渠道,但管理上存在很多漏洞。经销商为了获取利益大量售卖假冒卡牌,甚至与直播间勾结操控抽卡概率。2023年,卡游就因侵权败诉,暴露出IP合规方面的短板。而且经销商毛利率远低于直营渠道,议价权也在逐渐丧失。一旦渠道失控,卡游的利润空间必然会被进一步压缩。

五、商业模式“原罪”:情绪价值背后的可持续性难题

卡游的高额利润是建立在“收割情绪”的基础之上。单张卡牌成本不到0.5元,售价却达到1.9元,毛利率高达71.3%。但这种依赖“成瘾性消费”的模式难以长久维持。

从政策方面来看,如果中国出台类似“盲盒禁令”,卡牌业务可能就不存在了;从用户角度来说,小学生升入初中后兴趣容易转移,奥特曼卡牌用户流失率超过90%;从创新层面讲,自有IP“卡游三国”收入仅1.1亿元,难以替代授权IP。

结语

卡游的IPO就像是一场资本与时间的赛跑。虽然它凭借“小学生经济”积累了百亿营收,但如果不能解决IP依赖、监管合规、渠道失控等根本问题,上市或许只能延缓崩盘的进程。对于投资者而言,这个看似繁荣的潮玩盛宴背后实则危机重重。

数据来源:卡游招股书、灼识咨询报告、央视报道、公开市场信息。

上海友升铝业第二次冲击主板上市再度折戟,这家头顶“特斯拉供应商”光环的新能源车企,为何在资本赛道上屡屡踉跄?24.7亿募资豪赌产能背后,是真增长还是画大饼?本文用数据拆解友升股份“高危”上市路。


一、致命风险浮出水面:友升股份的“三高”死结

1. 客户集中度“高危”:大客户撑起七成江山

财报显示,2021-2023年,友升股份前五大客户贡献营收占比超50%,特斯拉单一客户占比达45%。过度依赖新能源头部企业,一旦合作生变,业绩将遭毁灭性打击。对比同业旭升股份(特斯拉占比约40%),友升股份抗风险能力更弱。

2. 产能扩张“豪赌”:24亿募资押注,市场能否消化?

此次IPO拟投入24.7亿元中,20亿投向云南与电池托盘项目,预计新增产能超现有3倍。但现实骨感:2023年其电池托盘销量仅24.6万套,募投项目却要年产50万台。行业预测2025年国内电池托盘需求约2000万套,友升股份市占率不足1.5%,激进扩产恐引发产能过剩。

3. 毛利率“滑铁卢”:价格战下的生存危机

2024 年 1-6 月,门槛梁系列产品毛利率下降,主要系存量客户

特斯拉因终端销售下滑和季度铝价定价等因素使得相关产品毛利率下降;同时

新取得的赛力斯问界 M9 项目因新建产能和市场竞争等因素对产品成本端和价

格端造成影响,毛利率水平较低,导致门槛梁产品毛利率下降。

二、上市进程龟速之谜:监管质疑与内控硬伤

1. 关联交易迷雾:左手倒右手的利益输送?

2022年突击引入的3.7亿增资方中,关联方上海鑫友升持股19.6%,交易估值较第三方低20%。监管问询直指定价公允性,但公司未充分披露细节,成为IPO中止导火索。

2. 财务数据“打架”:两次申报书净利相差1.2亿

2021年招股书显示净利润1.3亿元,2023年版本调整为2.5亿元,关键数据调整幅度超90%。如此“任性”修改,暴露财务内控缺陷,直接触发监管“红牌”。

3. 行业监管趋严:新能源赛道“挤水分”

2023年深交所出台新规,严查“伪成长”企业。友升股份研发费用率仅3.8%(低于科创板5%红线),专利数量(32项)仅为竞争对手敏实集团1/3,科创属性遭市场质疑。


三、生死时速启示录:新能源产业链的“甜蜜毒药”

友升股份的困局折射行业集体焦虑:绑定大客户看似稳妥,实则沦为“代工厂”的牺牲品。当特斯拉们掌握议价权,供应商只能在产能军备赛中赌命。即便上市成功,24亿募资能否撬动万亿市场?答案或许藏在特斯拉下一轮降价公告里。


结语

友升股份IPO停摆,本质是商业模式缺陷的集中爆发。新能源狂欢之下,没有核心技术壁垒的“卖铲人”,终将被踢出资本游戏。投资者需警惕:光鲜营收背后,可能是一场精心包装的产能泡沫。


附:友升股份发展历程简表

  • 1992年:上海青浦成立,主营传统铝材加工
  • 2009年:通过TS16949汽车质量体系认证
  • 2015年:布局新能源汽车零部件,获评“上海科技小巨人”
  • 2021年:首度冲击IPO,募资6.32亿
  • 2022年:撤回申请,3.7亿增资扩产
  • 2023年:二次申报IPO,募资额飙升至24.7亿
  • 2024年:主板IPO两度中止,最新状态“已提交财务资料”

(注:文中数据来源于招股书、年报及公开监管信息,观点基于行业逻辑分析)

当一家公司坦承“可能永远无法盈利”时,还敢豪赌15亿估值赴港上市,这究竟是资本市场的魔幻现实,还是再生医学赛道的黎明前夜?东方妍美(成都)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招股书,像一部惊悚商战片的剧本,将“高估值”与“高风险”的撕裂感赤裸裸地摊在投资者面前。

一、财务黑洞:亏损无底洞,资产负债率飙至123%!

东方妍美的财报堪称“触目惊心”:2023-2024年累计亏损超1.3亿元,毛利率从11.4%暴跌至2.6%,资产负债率更突破123%。更致命的是,其核心产品尚未商业化,营收仅靠医用敷料和特医食品支撑,年收入不足1500万元,却要烧掉近9000万研发费用——这相当于每天开门就亏19万元。招股书甚至直言:“可能永远无法盈利”,这种“自曝式风险提示”在IPO企业中实属罕见。

二、产品困局:13款注射剂0收入,医保谈判成生死符!

公司押注的再生医学注射剂(如鼻唇沟填充产品XH301)虽已进入注册阶段,但13款在研产品至今未贡献一分钱收入。更危险的是,即便产品上市,还要面临医保谈判的“价格屠刀”——国家医保局可能要求大幅降价,而若无法进入医保目录,销售将直接“窒息”。研发管线表更暴露隐患:多款产品预计2027年后才能获批,远水难解近渴。

三、行业暗雷:技术迭代如闪电,巨头围剿在眼前!

再生医学虽是风口,但全球药企巨头虎视眈眈。一旦竞争对手研发出更安全、便捷的产品(比如可逆填充剂或长效再生材料),东方妍美的技术护城河可能瞬间崩塌。而特医食品赛道同样厮杀激烈,公司现有产品市场份额不足0.1%,七款在研产品中三款还在临床前阶段,商业化前景迷雾重重。

四、资本赌局:对赌协议压顶,投资人撤退倒计时?

三轮融资后,公司估值飙至15亿,但第四轮融资每股成本已达9.76元,接近港股发行价预期。更危险的是,招股书未披露但行业常见的对赌协议(如上市失败需回购股权),可能让公司陷入“流血上市-破发-触发对赌”的死亡螺旋。当前流动比率仅0.3倍、净负债1.43亿的财务状况,根本经不起任何资本波动。


结语:

东方妍美的故事,是医美赛道“技术理想主义”与“资本残酷现实”的激烈碰撞。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这或许是一场“要么翻十倍,要么归零”的疯狂赌局——毕竟,当公司自己都说“可能永远无法盈利”时,你还能相信什么呢?

(投资有风险,本文不构成任何建议。数据来源:公司招股书及公开报道)

在智能汽车赛道狂飙突进的今天,江苏泽景汽车电子以“中国车载HUD市场第二”的光环冲刺港股IPO。然而,这家被蔚来、小米、吉利等车企捧上神坛的“技术新贵”,背后却暗藏致命风险——客户集中度畸高、连年亏损难止、技术路线存疑。我们扒开招股书,揭开这场资本盛宴的残酷真相。


风险一:大客户依赖症,蔚来“输血”难持续

  • 近半收入绑定单一客户:2022年,泽景近50%收入来自某“合肥新能源车企”(业内推测为蔚来)。尽管2024年该客户占比降至23.2%,但前五大客户仍贡献超80%收入。一旦核心客户订单波动,业绩将直接崩塌。而蔚来的未来堪忧。
  • 议价权缺失:车企对供应商压价已成行业常态。泽景坦言“面临主机厂持续降价压力”,若无法转嫁成本,毛利率可能进一步下滑。蔚来自身深陷价格战,泽景的“金主”能否持续输血存疑。

风险二:越卖越亏,烧钱黑洞难填

  • 三年累计亏损超5亿:2022-2024年,泽景净利润分别为-2.56亿、-1.75亿、-1.38亿,亏损虽收窄但仍未盈利。同期毛利率仅22%-27%,远低于智能硬件行业平均水平。
  • 现金流紧绷:2022-2023年经营活动现金净流出超2.6亿,2024年勉强转正仅2920万。高研发投入(年超1亿)叠加扩产压力,资金链岌岌可危。

风险三:技术路线生死局,AR-HUD能否突围?

  • W-HUD增长放缓:2024年主力产品W-HUD销量60万台,增速已从2020-2024年的37.5%降至未来预期的19%。传统技术红利见顶。
  • AR-HUD“押注”存疑:尽管AR-HUD被视为未来趋势,但2024年泽景销量仅5.37万台,市场份额13.7%。华为、华阳等巨头已抢占先机,技术迭代风险陡增。

风险四:负债高企,IPO成“续命稻草”

  • 资产负债率超200%:截至2024年底,负债净额达8.97亿,总负债16.7亿,远超同期营收。若IPO募资不及预期,偿债压力将引爆财务危机。
  • 股东套现隐忧:顺为资本、吉利等机构持股超15%,上市后或加速退出。创始团队持股44.66%,控制权稳定性存疑。

泽景电子发展简史:从“破局者”到“困局者”

  • 2015年:张涛、张波兄弟创立泽景,瞄准车载HUD国产替代,获扬州国资天使投资。
  • 2018年:斩获蔚来ES8订单,成为国内首个前装量产HUD供应商。
  • 2021年:雷军顺为资本领投C+轮,打入小米汽车供应链。
  • 2024年:HUD累计交付破150万台,但AR-HUD市占率仅第三,落后华为、华阳。
  • 2025年:赴港IPO,募资扩产与还债成关键目标。

结语:泽景的崛起是国产供应链替代的缩影,但过度依赖大客户、技术路线摇摆、财务造血不足,让这场IPO更像一场“生死赌局”。智能座舱的战场,从不缺技术神话,缺的是穿越周期的生存能力。泽景能否破局?资本市场即将给出答案。

一、三度递表背后的“流血上市”逻辑

英矽智能的第三次递表港交所(2025年5月8日)看似雄心勃勃,实则暗藏危机。根据最新招股书,公司2024年净亏损虽收窄至1709.6万美元,但负债净额却攀升至6.64亿美元,流动比率从2022年的32.1%暴跌至2024年的16.5%。这意味着,其短期偿债能力已逼近临界点,现金流压力巨大。

更令人警惕的是,公司账面现金从2022年的2.08亿美元缩水至2024年的1.26亿美元,而研发开支却常年维持在每年近1亿美元的高位。若此次IPO失败,英矽智能可能面临资金链断裂的生死考验。


二、四大致命风险:AI制药光环下的“定时炸弹”

1. 管线分散,临床进度落后

英矽智能虽号称拥有15款候选药物管线,但核心产品ISM001-055(抗纤维化药物)仅处于临床Ⅱ期,而全球已有16款同类药物进入Ⅲ期临床。其另一授权明星靶点USP1抑制剂ISM3091,因合作方临床失败(肝毒性问题)而蒙上阴影。管线分散且进度滞后,导致商业化前景不明。

2. 研发“黑洞”:AI技术转化效率存疑

公司宣称其AI平台Pharma.AI可将药物发现周期从传统4.5年缩短至18个月,但实际成果有限。2022-2024年,研发费用累计超2.6亿美元,却仅有3款药物对外授权,且首付款占比低(如与Exelixis的USP1合作首付仅8000万美元)。AI技术是否真正提升研发效率?答案仍待验证

3. 商业模式脆弱:授权收入难撑估值

英矽智能90%收入依赖药物授权,但合作方集中风险显著。2022-2024年,复星医药贡献的收入占比从56.6%骤降至不足10%,而新客户拓展未见突破。一旦大客户终止合作,营收将断崖式下滑。

4. 行业困局:AI制药的“集体焦虑”

全球AI制药市场虽预计2032年达746亿美元,但行业仍面临技术落地难、数据壁垒高、法规滞后三大瓶颈。以美股上市的Schrodinger和Recursion为例,前者市值17.5亿美元(2025年),后者股价较峰值跌超80%。英矽智能若无法证明AI技术能显著降低研发成本,恐步其后尘。


三、资本“豪赌”与退路危机

英矽智能自2018年起完成8轮融资,累计吸金超4亿美元,投后估值达13.3亿美元。然而,E轮融资后股东名单中已现国资背景机构(如浦东创投、锡创投),暗示其亟需政府资金“续命”。若上市失败,一级市场融资窗口关闭,公司将陷入“估值倒挂”困境。


公司发展历程简述

  • 2014年:成立于美国,聚焦AI药物发现;
  • 2019年:设立香港总部,启动全球化布局;
  • 2021年:与复星医药、赛诺菲达成战略合作,首款AI设计药物ISM001-055进入临床;
  • 2022年:完成D轮9500万美元融资,沙特阿美领投;
  • 2023年:两次递表港交所失败,核心产品ISM001-055获FDA孤儿药资格;
  • 2024年:与Exelixis达成USP1抑制剂授权协议,首付款2000万美元;
  • 2025年:第三次递表港交所,E轮融资1.1亿美元,估值13.3亿美元。

结语:AI制药的“理想国”与现实困境

英矽智能的IPO之路,折射出AI制药行业的集体困境——技术光环难掩盈利焦虑,资本狂热难解临床现实。若无法在未来12个月内推动核心药物进入Ⅲ期临床(港交所摘“P”条件),其估值泡沫或将彻底破裂。对于投资者而言,这既是一场高风险的技术豪赌,也是一次对AI制药商业逻辑的终极拷问。

数据来源: 英矽智能招股书、行业研报、第三方分析。

作为安防巨头海康威视分拆的创新业务板块,海康机器人自 2023 年启动创业板 IPO 以来,已历经两年审核仍未上会。看似光鲜的智能制造光环下,关联交易频繁、现金流持续失血、行业需求萎缩等风险如暗流涌动,正成为其上市之路的 “拦路虎”。本文将从财务、业务、行业等多维度剖析这家明星企业的潜在危机。

一、关联交易成瘾:独立性存疑引发监管重审

海康机器人与母公司海康威视的 “脐带关系” 远超市场想象。招股书显示,海康威视不仅是其前五大客户,更是前五大供应商,2020-2022 年累计代付职工薪酬及费用达 2.72 亿元。这种 “既是客户又是供应商” 的模式,导致深交所多次问询其交易公允性与业务独立性。更值得警惕的是,海康机器人长期共用海康威视的信息系统,核心管理团队与母公司存在交叉任职,被市场质疑 “名为独立子公司,实为业务部门”。在监管层对分拆上市从严把控的背景下,这种深度绑定的关联关系可能成为 IPO 的 “致命伤”。

二、现金流持续失血:存货与应收账款压顶

尽管营收从 2020 年的 15.25 亿元增长至 2024 年的 59.29 亿元,但海康机器人的现金流却呈现 “造血能力” 不足的危机。2019-2023 年上半年,公司经营性现金流净额仅 2020 年为正,其余年份均为净流出,2023 年上半年更是恶化至 – 2.94 亿元。这一现象背后,是存货与应收账款的 “双高” 压力:存货账面价值从 2019 年的 2.62 亿元飙升至 2022 年的 17.28 亿元,应收账款余额同期从 4.78 亿元增至 11.08 亿元,占营收比例最高达 50%。过度依赖赊销与备货的模式,不仅加剧了资金链风险,更暴露了其对下游客户议价能力的不足。

三、行业需求萎缩:新能源与 3C 电子 “熄火”

海康机器人的业务高度集中在汽车、新能源、3C 电子三大领域,而这三大行业正集体遭遇 “增长寒冬”。3C 电子行业受消费疲软影响,全球手机出货量连续九个季度同比下滑;新能源行业在 2023 年达到阶段性高位后,锂电等细分领域增长显著放缓;汽车行业则因产能过剩与出口波动,订单呈现剧烈波动。2024 年前三季度,海康机器人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 29.78%,正是行业需求萎缩的直接反映。更严峻的是,公司尚未在半导体、航空航天等高端领域形成规模化收入,抗周期能力薄弱。

四、研发投入缩水:技术护城河正在瓦解

尽管海康机器人拥有多项专利技术(如光学镜头除雾系统、双向超越离合器等),但其研发投入强度却呈现下滑趋势。2020-2023 年,公司研发费用率从超 20% 降至 15% 左右,显著低于同行业头部企业。这一趋势与其技术密集型的业务属性背道而驰。更值得关注的是,竞争对手极智嘉、快仓等企业在海外市场表现强劲,极智嘉 2023 年海外收入占比超 70%,毛利率达 46.4%,而海康机器人的海外拓展仍处于 “稳健但缓慢” 阶段。若不能持续投入研发以保持技术领先,其国内市场份额可能被蚕食。

五、财务杠杆高企:负债率远超行业均值

截至 2023 年 6 月末,海康机器人的资产负债率高达 66.23%,远高于同行业可比公司均值 30.34%。高负债背后,是其对母公司资金的过度依赖:2021-2022 年,公司向海康威视拆借资金超 25 亿元,且主要办公场所仍向母公司租赁。这种 “输血式” 发展模式不仅削弱了独立融资能力,更在利率上行周期下面临偿债压力陡增的风险。若上市进程持续受阻,其资金链紧绷状态可能进一步加剧。

智能制造的 “海市蜃楼”

海康机器人的上市困境,折射出中国智能制造行业的深层矛盾:技术投入与商业化落地的平衡、关联交易与独立运营的博弈、行业红利与周期波动的对抗。对于投资者而言,需警惕其光鲜数据下的 “亚健康” 状态;对于监管层而言,需审慎评估其持续经营能力与风险抵御能力。在这场资本与实业的博弈中,海康机器人能否突破重围,或许取决于其能否真正走出母公司的阴影,成为一家独立、健康的科技企业。

公司发展简述

成立背景与业务定位海康机器人成立于 2016 年,是海康威视旗下专注于机器视觉与移动机器人的子公司,业务涵盖工业物联网、智慧物流和智能制造,核心产品包括 AGV、机器视觉系统等。

市场表现与技术布局2024 年营收达 59.29 亿元,同比增长 20%,其中移动机器人业务国内市占率 19.29%,位列第一。公司累计下线 AMR 超 10 万台,服务 2000 + 客户,在新能源、汽车制造等领域完成多个标杆项目(如宁德时代电池产线部署超 500 台 AMR)。技术层面,其自研 VM 算法平台打破国外垄断,第五代 AMR 智能基座显著提升自主能力。

国际化与研发投入海外市场以东南亚、欧洲为主,与德国汽车零部件厂商合作金额超亿元,但海外收入占比仍低于极智嘉等竞争对手。2024 年研发投入超 11 亿元,占营收约 20%,重点布局 AI 工业质检、3D 视觉等前沿领域。

上市进程与挑战2023 年 3 月提交创业板 IPO 申请,2025 年 1 月回复审核中心意见落实函,但因关联交易、现金流等问题仍未过会。未来需在独立性提升、行业多元化、海外拓展等方面突破,方能实现从 “海康系” 到 “行业龙头” 的蜕变。

在资本市场的舞台上,广东正扬传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正扬科技”)堪称 “长跑选手”。自 2017 年首次启动上市计划以来,其 IPO 进程已耗时近八年,期间多次更换保荐机构、调整募资方案,却始终未能叩开资本市场的大门。光鲜的行业龙头光环下,这家看似稳健的企业实则暗流涌动。结合公开披露的财务数据与行业动态,其上市之路受阻的背后,至少存在五大不容忽视的风险。

一、财务数据剧烈波动,盈利质量堪忧

正扬科技的财务表现犹如坐过山车。2021 至 2023 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 23.27 亿、19.29 亿、22.99 亿,净利润分别为 2.86 亿、1.86 亿、1.96 亿,营收与净利润复合增长率均为负值。更值得警惕的是,其净利润波动幅度远超营收:2022 年净利润同比暴跌 35.05%,2023 年仅微增 5.29%,这种 “大起大落” 的业绩表现与主板要求的 “持续经营能力” 明显相悖。

现金流方面,尽管 2023 年经营活动现金流有所改善,但公司资产负债率长期维持在 50% 以上,远超行业平均水平。更令人费解的是,2022 年在净利润下滑的背景下,公司却进行了 4.05 亿元的 “清仓式分红”,占三年累计净利润的 60.63%,这种 “左手分红、右手募资” 的操作,被市场质疑为 “掏空式套现”。

二、专利诉讼缠身,技术独立性存疑

正扬科技的核心业务 —— 尿素传感器虽连续九年国内市占率超 50%,却在全球化竞争中遭遇 “专利绞杀”。2020 年,美国企业 SSI 以侵犯两项汽车传感器专利为由提起诉讼,2024 年 10 月法院裁定正扬科技需支付 1.17 亿元赔偿,目前案件仍在上诉中。更严重的是,公司新能源产品研发同样深陷争议:曾投入超 9000 万元的 ADAS 系统研发项目因战略调整终止,相关固定资产报废并折价处理;而其宣称 “自主研发” 的 VCU 控制器,实际依赖向广州领世采购技术授权,甚至以股权减资形式换取研发成果使用权。这种技术依赖于研发投入的低效,暴露出其核心竞争力的脆弱性。

三、行业转型阵痛加剧,新能源布局遇挫

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快速提升,正扬科技赖以生存的内燃机尾气后处理业务面临需求萎缩风险。尽管公司试图通过募资 12 亿元扩产新能源产品(如冷板、PHU 加热器等),但 2023 年新能源收入仅占 0.38%,毛利率持续为负,且未签订重大销售合同。更讽刺的是,其募投项目在上市前夕两度调整,新能源产能从最初的 10 万套 / 年骤增至 800 万套 / 年,这种 “突击扩产” 被质疑为迎合资本市场热点,而非基于真实市场需求。

四、产业链话语权薄弱,客户集中度风险高企

正扬科技的供应链地位堪称 “夹心饼干”:2023 年经营性资产(应收类)达 6 亿元,远超经营性负债(应付类)的 2.1 亿元,显示其对上下游议价能力不足。客户结构上,公司高度依赖商用车领域,前五大客户包括戴姆勒、东风、一汽等,收入占比长期超 40%。这种单一市场结构使其业绩与商用车行业周期深度绑定 ——2022 年国内商用车销量下滑 25%,直接导致公司营收同步萎缩 17.1%。

五、监管问询密集,上市合规性存疑

深交所的两轮问询函直指公司 “命门”:首轮要求说明业绩下滑与境外收入激增的合理性,二轮则聚焦募资用途调整与 “清仓式分红” 的合规性。值得注意的是,公司在 2024 年 6 月将募资总额从 15 亿降至 12 亿,其中补充流动资金比例压降至 12.5%,以规避 “补流超 20%” 的监管红线,这种 “精准调控” 被市场解读为 “闯关式调整”。更关键的是,其历史沿革中曾存在股权代持、关联交易非关联化等问题,尽管实控人承诺兜底专利诉讼赔偿,但监管层对其治理规范性的疑虑仍未消除。

公司发展简述

正扬科技成立于 2004 年,总部位于东莞,是全球主要的汽车传感器及尿素箱总成供应商,核心产品尿素传感器国内市占率连续九年超 50%,客户覆盖戴姆勒、卡特彼勒等全球 100 余家主机厂。2017 年启动上市计划后,公司多次调整募投方向,从传统汽车零部件向新能源领域转型,但受行业周期、技术瓶颈等因素制约,转型成效未达预期。截至 2025 年 5 月,其 IPO 仍处于深交所第二轮问询阶段,上市进程充满不确定性。

在传感器行业智能化、电动化的浪潮中,正扬科技的困境折射出传统汽车零部件企业转型的典型矛盾:既要维持存量市场的基本盘,又需在新兴领域实现突破。然而,频发的财务异常、技术依赖与合规风险,使其在资本市场的长跑中逐渐掉队。对于投资者而言,这家 “传感器巨头” 究竟是价值洼地还是风险陷阱,或许需要更长时间的验证。

一、铜价波动: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作为铜质文创市场龙头,铜师傅的命脉与铜价深度捆绑。2022-2024年数据显示,铜材料成本占比始终高达47%以上,而同期中国铜价波动幅度超30%。更致命的是,其”高质价比”战略将毛利率压制在32%-35%,一旦铜价暴涨,成本转嫁能力将遭遇严峻考验。2024年LME铜期货价格已突破1.1万美元/吨,创历史新高,这对刚提交招股书的铜师傅无异于”上市即渡劫”。


二、线上依赖症:抖音、天猫的”流量囚徒”

招股书揭开惊人真相:线上渠道贡献77.2%营收,其中抖音单平台占比超40%。这种畸形依赖暗藏三重危机:

  • 平台佣金吞噬利润:2024年线上营销费用激增23%,但复购率却从59.2%下滑至56.4%
  • 算法黑箱风险:某头部主播”翻车”事件曾导致单日GMV暴跌70%
  • 线下渠道羸弱:全国仅9家直营店,单店坪效不足泡泡玛特1/3

三、增长乏力:关二爷打不过泡泡玛特?

尽管手握1500+著作权,但铜师傅的IP战略显露疲态:

  • 自研IP变现困难:除《大圣》系列外,超80%SKU生命周期不足18个月
  • 潮玩转型遇阻:塑胶潮玩营收占比仅2.5%,不及预期1/10
  • 跨界合作尴尬:与三星堆联名款滞销率高达37%,被迫降价清仓(内部人士透露)

更讽刺的是,其力推的”传统IP年轻化”战略,在Z世代用户中认知度仅11.3%,远低于泡泡玛特的68.7%(第三方调研数据)。


附:铜师傅狂飙史——从工坊到IPO的十年赌局

  • 2013年 俞光因120万天价铜关公刺激,创立铜师傅
  • 2017年 雷军1.1亿注资,喊出”铜艺界小米”口号
  • 2019年 黄渤代言,铜粉大会造势,年销破3亿
  • 2021年 跨界家具惨败,亏损1.2亿紧急刹车
  • 2023年 押注黄金文创,子品牌”玺匠金铺”上线
  • 2025年5月 赴港递交招股书,估值剑指50亿港元

结语:当传统文化情怀撞上资本市场的冰冷估值,铜师傅的IPO或许正应了其经典作品《一念》的隐喻——正面是鎏金溢彩的东方美学,背面却是原材料、渠道、创新的三重焦虑。这场价值50亿的豪赌,你看好哪一面?

(数据来源:招股书/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行业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