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历程

成立与早期发展(2017-2019) 科望医药于2017年由纪晓辉、卢宏韬等联合创立,总部位于苏州,专注于肿瘤微环境(TME)研究,致力于通过免疫疗法将“冷”肿瘤转化为“热”肿瘤。成立初期,公司获得礼来亚洲基金、高瓴资本等支持,2017年完成2000万美元A轮融资,2018年完成3500万美元A+轮融资。

研发与融资加速(2019-2021) 2019年完成1亿美元B轮融资,2021年完成1.05亿美元C轮融资,投后估值达5.99亿美元。此阶段,公司通过“自主研发+产品引进”双驱动模式,快速推进管线,如从Inhibrx引进OX40激动剂ES102,从Compass引进VEGF/DLL4双抗ES104。

国际合作与上市冲刺(2023-2025) 2023年与安斯泰来达成超17亿美元合作,共同开发BiME平台及候选药物ES019。2024年递交港交所上市申请,2025年更新招股书,计划通过上市加速管线商业化。

核心技术

三大创新技术平台

  • BiME®(双抗巨噬细胞衔接器):靶向肿瘤相关抗原(TAA)和抑制性受体SIRPα,激活巨噬细胞吞噬作用并增强T细胞免疫应答,临床前显示优于T细胞疗法且安全性更高。
  • Acebody™:通过H-L链间二硫键工程化改造双抗,提升稳定性和靶向性。
  • ElpiSource™:全人源抗体库,支持高效抗体发现。

核心管线进展

  • ES102(OX40激动剂):全球仅两款进入II/III期临床的OX40药物之一,针对PD-1耐药的非小细胞肺癌和头颈癌,联合疗法显示显著疗效。
  • ES014(CD39/TGFβ双抗):全球首个进入临床的CD39/TGFβ双抗,通过阻断腺苷代谢和TGFβ通路重塑TME,已获国家药监局II/III期IND批准。
  • ES104(VEGF/DLL4双抗):中国唯一临床阶段的VEGF/DLL4双抗,联合化疗在胆道癌II/III期试验中客观缓解率(ORR)达17.1%,显著优于对照组。

合作与授权 与安斯泰来合作开发BiME平台衍生药物,潜在合作金额超17亿美元,覆盖PD-L1/SIRPα双抗ES019等。

创始人团队

纪晓辉博士

  • 背景:中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博士、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分子生物学博士,曾任罗氏全球合作部副总裁,主导140多个国家的战略合作与并购。
  • 角色:科望医药董事会主席兼CEO,负责战略与商务拓展,曾任礼来亚洲基金风险合伙人,推动公司早期融资与国际化布局。

卢宏韬博士

  • 背景:克利夫兰州立大学调控生物学博士,免疫学专家,曾任职拜耳、葛兰素史克,并联合创立再鼎医药(纳斯达克上市)。
  • 角色:首席科学官,主导研发策略,聚焦肿瘤免疫靶点开发,推动ES102、ES014等管线进展。

沈文彦博士

  • 背景:抗体与治疗蛋白领域权威专家,心血管药物依洛优单抗(Repatha)主要发明人。
  • 角色:联合创始人,技术顾问,支持抗体平台开发。

从反面看

一、烧钱不止的“明星Biotech”:科望医药的疯狂融资与上市执念

2017年,两位“医药圈顶配大佬”——礼来亚洲基金前合伙人纪晓辉与免疫学专家卢宏韬,在上海浦东创立科望医药,目标直指肿瘤免疫治疗的“无人区”:将“冷肿瘤”变“热肿瘤”。

成立仅3个月,便拿下礼来亚洲基金2000万美元融资,随后高瓴、腾讯、鼎晖等一线资本疯狂砸钱,4轮融资吸金超2.5亿美元。2021年估值飙至6亿美元,但产品至今零上市,却执着于IPO:先闯美股遇冷,转战港股两度递表,如今第三次冲刺,堪称“不上市不罢休”。

二、核心产品全是“买来的”?OX40靶点成“生死赌局”

科望医药的王牌管线ES102(六价OX40激动剂)并非自研,而是2018年从美国公司Inhibrx引进。虽号称“全球唯二进入II期临床”,但OX40靶点近年屡遭滑铁卢:百济神州同类产品因疗效惨淡(ORR为0%)已放弃,全球尚无成功先例。科望却坚持“逆流而上”,称其六价结构优于传统二价,但市场是否买单仍是未知数。

其他管线亮点与隐忧并存:

  • ES014:全球首个CD39/TGF-β双抗,自研但仅处I期,疗效数据未明;
  • ES104:VEGF/DLL4双抗,引进自Compass,胆道癌II期数据亮眼,但竞品环伺;
  • BiME平台:自研双抗技术,与安斯泰来达成17亿美元合作,但尚处临床前。

三、创始人“年薪千万”VS公司“负债27亿”:谁在为梦想买单?

创始人纪晓辉(CEO)与卢宏韬(CSO)堪称“黄金组合”:一位是资本操盘手,一位是再鼎医药创始元老。但光鲜履历背后,年薪千万引发争议——2023年纪晓辉薪酬1244万,卢宏韬1031万,而同年公司净亏8.8亿。

四、风险预警:这些“雷”可能炸碎IPO梦

1、资金链濒临断裂:不上市即破产的“生死赌局

  • 现金流告急:截至2024年底,公司账上现金仅剩3282万元,而2023年研发成本高达1.08亿元,按此速度仅能支撑不足半年。
  • 对赌协议高压:若IPO失败,需按年化8%利息赎回32.41亿元优先股,相当于公司负债净额(27.38亿元)的1.2倍,可能直接导致资金链断裂。
  • 输血依赖症:成立至今累计亏损近30亿元,2024年虽通过安斯泰来合作获得3700万首付款,但杯水车薪。

2、核心产品隐忧:OX40靶点成“死亡陷阱”

  • 临床数据堪忧:核心产品ES102(OX40激动剂)联合PD-1的ORR仅11.1%,远低于PD-1单药疗效(肺癌ORR约26.9%)。
  • 靶点前车之鉴:百济神州同类OX40产品因ORR为0%终止开发,全球尚无成功上市案例,科望“逆势押注”风险极高。
  • 研发进度滞后:ES102仅完成Ⅰ期临床,2024年刚启动Ⅱ期试验,而Ⅱ期被称为新药研发“死亡之谷”,失败率超50%。

3、“拿来主义”管线:自主创新力遭质疑

  • 核心产品全靠买:ES102(OX40)和ES104(VEGF/DLL4双抗)均系外部引进,自研管线ES014(CD39/TGF-β双抗)仅处Ⅰ期,进度严重滞后。
  • 技术平台变现难:虽与安斯泰来达成17亿美元BiME平台合作,但首付款仅3700万美元,后续收益存疑。
  • 专利悬崖风险:引进产品需支付高额里程碑付款(如ES104最高1.1亿美元),进一步挤压利润空间。

4、创始人高薪争议:千万年薪与百亿亏损的荒诞对比

  • 薪酬畸高:2024年创始人纪晓辉、卢宏韬年薪分别达1101.8万、897.5万,两人三年合计领取超6000万,而同期公司亏损17亿。
  • 利益分配失衡:创始人持股合计不足20%,礼来亚洲基金(持股22.93%)等机构成实际控制方,存在“掏空式”套现嫌疑。
  • 管理成本高企:2023年行政开支4482万元,超同期研发投入的41%,被指“重营销轻研发”。

5、政策与市场双杀:商业化前景迷雾重重

  • 医保谈判压价:国内PD-1价格已腰斩至3万元/年,科望产品若2028年上市,恐面临更残酷的价格战。
  • 竞品围剿:全球超40款OX40药物在研,恒瑞、信达等本土巨头加速布局,先发优势难保。
  • 适应症扎堆:ES102主攻非小细胞肺癌,该领域已有K药、O药等超10款PD-1/PD-L1药物,市场红海化。

总结:科望医药的IPO是一场“资本续命”与“科学豪赌”的生死时速。若成功,或为肿瘤免疫治疗开辟新路径;若失败,将成为Biotech泡沫破裂的又一注脚。投资者需警惕:高估值背后,是临床数据、现金流、管理伦理的多重地雷。

数据来源: 综合招股书及公开报道

请在手机微信登录投票

你认为科望医药行不行? 单选

不行

一、从“破局者”到“困局者”:泽景电子的崛起之路

2015年,张波在江苏扬州创立泽景电子,瞄准车载HUD(抬头显示)国产替代。凭借技术积累,公司2017年拿下蔚来ES8订单,成为国内首个前装量产HUD供应商。2018年,张波的哥哥张涛加入,兄弟分工明确:张波主攻技术,张涛负责管理和车企资源整合,形成“技术+管理”双核驱动。

关键里程碑

  • 2017年:获扬州国资天使投资,完成Pre-A轮融资。
  • 2021年:雷军旗下顺为资本领投C+轮,打入小米汽车供应链。
  • 2024年:HUD累计出货150万套,市场份额16.2%,居行业第二。

7年间,泽景完成8轮融资,估值从6000万飙升至25.85亿,吸引吉利、一汽等产业资本加持。但光鲜背后,隐患早已埋下。


二、产品与实控人:技术光环下的“兄弟档”

核心产品

  • W-HUD(挡风玻璃显示):占营收超80%,但单价连年下滑,从970元/套降至837元。
  • AR-HUD(增强现实显示):虽代表未来趋势,但2024年仅贡献10.9%收入,市场份额13.7%,落后华为、华阳。

实控人格局

张波、张涛兄弟联合王正刚等组成控股集团,合计持股44.66%。外部股东中,顺为资本(雷军)、吉利分别持股7.08%、7.04%。兄弟分工虽明确,但股权分散埋下控制权隐患。


三、四大风险:IPO成“生死赌局”?

1. 客户集中度畸高,蔚来“输血”难持续

  • 前五大客户贡献超80%收入,2022年蔚来独占47.6%。
  • 车企压价成常态,毛利率仅22%-27%,远低于行业水平。

2. 越卖越亏,烧钱黑洞难填

  • 三年累计亏损5.69亿,资产负债率超200%。
  • 13.6亿优先股负债悬顶,若IPO失败或触发赎回条款。

3. 技术路线生死局

  • AR-HUD研发投入高但市场遇冷,曾因客户不买单被迫缩减研发。
  • 华为、华阳等巨头入场,2024年华阳HUD出货量破百万,碾压泽景60万台。

4. 现金流紧绷,IPO成“续命稻草”

  • 2024年经营现金流仅2920万,难覆盖16.7亿负债。
  • 对赌协议倒逼:2027年前未上市将触发赎回,资金链或断裂。

结语

泽景的崛起是国产供应链替代的缩影,但过度依赖大客户、技术路线摇摆、财务造血不足,让这场IPO更像一场“生死赌局”。智能座舱的战场从不缺技术神话,缺的是穿越周期的生存能力。泽景能否破局?资本市场即将给出答案。

参考资料:泽景电子招股书、企查查数据、行业分析报道。

融资历程

泽景电子在发展过程中获得了众多知名机构的投资,完成了多轮融资:

  • 2017年11月19日,获得Pre – A轮融资;
  • 2018年05月01日,获得A轮融资;
  • 2019年02月07日,获得B轮融资;
  • 2019年05月22日,获得B + 轮融资;
  • 2021年02月25日,获得C轮融资,金额为1.5亿人民币;
  • 2021年08月27日,获得C + 轮融资,金额为1.72亿人民币;
  • 2022年09月20日,获得C++轮融资;
  • 2023年05月12日,获得D轮融资,金额为2亿人民币;
  • 2024年07月29日,获得E轮融资

一、发展历程:从“毛巾架代工厂”到IPO“钉子户”

江西艾芬达成立于2005年,以代工卫浴毛巾架起家,早期默默无闻。2015年登陆新三板后,开始冲击资本市场“三级跳”:

  • 2018年:主编国内首个电热毛巾架行业标准,奠定技术话语权。
  • 2022年:创业板IPO获受理,却因财务数据更新、更换审计机构等问题三度中止审核,上演“上市-中止-恢复”的循环。
  • 2025年4月:终于过会,但至今未完成注册,堪称创业板IPO“马拉松选手”。

十年磨一剑,剑还没出鞘——这上市路,比唐僧取经还难!


二、核心产品:欧洲人的“烘干神器”,中国人的“冷门货”

艾芬达靠两大产品线打天下:

1、电热毛巾架:主打欧美市场,一年出口100万套,英国市场贡献超60%收入。

2、暖通零配件:温控阀、磁性过滤器等,技术门槛低,竞争激烈。

尴尬现状:国内精装房标配的“网红单品”,但艾芬达国内市占率不足5%,九成收入依赖贴牌代工(ODM),自主品牌存在感微弱。

——说白了,就是个“欧洲人的高级代工厂”。


三、实控人秘辛:空姐妻子、岳父股东,家族企业色彩浓厚

  • 吴剑斌:1969年出生的浙江商人,持股44%,绝对话事人。
  • 包旖云:小13岁的空姐妻子,从乘务长变身公司董事,控股股东润丰电子法定代表人。
  • 包家忠:岳父持股7.05%,稳坐第三大股东,却从未出席股东大会。

网友辣评:这哪是上市公司?分明是“家族企业PLUS”!


四、风险预警:五大“硬伤”悬顶,投资者小心踩雷!

1、欧洲依赖症晚期

  • 90%收入来自境外,英国市场占比超60%。
  • 欧洲能源危机+通胀高企,需求萎缩风险一触即发。

2、研发“掉队”

  • 研发费用率仅3%,低于行业均值;本科以上员工不足6%。
  • 专利虽多,但核心产品技术迭代缓慢,智能化转型乏力。

3、资金链紧绷

  • 2024年货币资金0.91亿,短期借款1.4亿,资金缺口持续扩大。
  • 应收账款和存货占比超30%,流动性危机暗涌。

4、募资扩产“画饼”?

  • 拟募6.65亿扩产,但现有产能利用率已下滑至80%。
  • 国内市场开拓不力,新增产能恐成“闲置资产”。

5、合规黑历史

  • 数百员工未缴社保公积金,劳动纠纷隐患大。
  • 实控人亲属持股却缺席治理,公司治理透明度存疑。

结语:IPO不是终点,而是“渡劫”起点

艾芬达的IPO故事,像极了资本市场的“变形记”:从代工厂到上市公司,光鲜背后是重重风险。对散户而言,“提交注册”不等于安全落地,家族控股、海外依赖、研发薄弱等问题,仍是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投资建议:谨慎观望!等它真正证明“扩产不是圈钱”“家族企业能现代化”,再入场不迟。


参考资料:深交所公告、招股书、媒体报道

2025年5月23日,深圳华曦达科技(以下简称“华曦达”)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这家曾在新三板“混迹”十年的科技公司,如今试图在港股市场“翻身”。从北交所IPO折戟到转战港股,华曦达的资本故事充满戏剧性。但光鲜背后,关联交易疑云、业绩波动、高管“黑历史”等暗雷密布,投资者需擦亮双眼。


一、发展历程:从芯片小厂到全球AI Home“黑马”

华曦达的成长史堪称“草根逆袭”。2003年,李波从中南大学自动化专业毕业后,创立华曦达前身“致芯微电子”,主攻数字电视机顶盒芯片设计。彼时,国内芯片行业尚处萌芽期,华曦达凭借技术积累站稳脚跟。

关键转折点

  • 2010年转型:嗅到智能终端风口,华曦达押注Android TV生态,推出智能电视盒,成为国内首批获Google认证的企业。
  • 2014年新三板挂牌:借资本之力加速扩张,但流动性不足的困境让其始终“不温不火”。
  • 2020年腾讯入局:腾讯战略投资并共建IoT平台,华曦达摇身变为“腾讯系”企业,估值飙升。
  • 2023年北交所折戟:因关联交易隐瞒、财务数据真实性遭三轮问询,最终撤单。

如今,华曦达以“全球第八大AI Home解决方案商”之名冲击港股,2024年营收25.4亿元,超九成收入来自海外。但高增长背后,净利润却连续两年下滑(2022年2.51亿→2024年1.37亿),这艘“出海巨轮”能否扛住风浪?


二、实控人李波:技术出身的“资本操盘手”

华曦达的灵魂人物李波,既是技术派,也是资本玩家。

  • 股权控制:直接持股26.26%,通过三家员工持股平台掌控8.75%,合计控制35.01%表决权。
  • 争议缠身:因关联交易未披露,李波与多名高管被深圳证监局警示,并被记入诚信档案。
  • 资本布局:引入腾讯、立讯精密等战投,但2022年世纪证券突击入股3750万元,保荐与投资“双重角色”引发利益输送质疑。

李波的野心显而易见——借港股上市打通国际融资渠道,但过往的“合规黑历史”或成港股监管重点狙击对象。


三、产品与市场:海外风光,内里隐忧

华曦达主打“AI Home生态”,产品看似“高大上”,实则依赖两大命门:

1、硬件:Android TV盒子撑起八成营收 智能电视盒、光猫、路由器等产品贡献超80%收入,客户包括德国电信、法国SFR等海外运营商。但高度依赖Google授权,若生态政策变动,业务或遭“釜底抽薪”。

2、软件:XMediaTV平台难破“代工魔咒” 虽自诩“系统平台服务商”,但软件收入占比不足5%,本质仍是“贴牌代工厂”。

致命短板

  • 海外依赖症:94%收入来自欧美市场,地缘政治、汇率波动风险高企。
  • 大客户集中:前五大客户贡献超50%收入,关联方“智慧媒体”曾隐秘输血超8亿元。

四、风险因素:港股不是“避风港”

华曦达的招股书看似华丽,但暗藏五大致命伤:

1. 关联交易“毒瘤”:隐秘输血超8亿,利益输送疑云难消

华曦达的“头号风险”当属关联交易。2021-2022年,公司通过关联方智慧媒体(实控人为副总亲属)隐秘输血超8亿元,占营收20%以上。更蹊跷的是,智慧媒体仅4名员工,却成为华曦达第一大客户,且终端客户与华曦达直接客户Altice高度重合。北交所曾三次质问交易必要性,但华曦达以“关税规避”为由搪塞,关键数据却用“**”遮掩。监管警示函已坐实其隐瞒关联交易,港股上市后是否重演“左手倒右手”戏码?


2. 财务数据“美颜”:坏账计提比例腰斩同行,应收账款占比畸高

华曦达的财务数据堪称“高危区”:

  • 应收账款占比45%:2024年应收账款占总资产36.85%,远超同行均值30%。
  • 坏账计提仅4.65%:同行均值超10%,华曦达却以“客户优质”为由低计提,但关联方智慧媒体应收账款余额超2.75亿元,回款缓慢疑云未散。
  • 现金流与净利润严重背离:2022年净利润2.51亿,经营性现金流却为-1.11亿,资金链紧绷风险高悬。

3. 内控黑洞:会计差错频发,年报“难产”暴露管理混乱

华曦达的“内控黑历史”触目惊心:

  • 会计差错连续暴雷:2019-2020年财报多次更正,导致利润虚增、净资产缩水,监管口头警示成家常便饭。
  • 2024年年报“难产”:以“港股审计复杂”为由拖延披露,但同期港股聆讯资料却已公开数据,真实性遭质疑。
  • 频繁更换主办券商:5年内4次更换,保荐机构世纪证券更在辅导期突击入股3750万,保荐独立性存疑。

4. 增长神话破灭:净利润连降两年,海外依赖症埋雷

华曦达的业绩“过山车”已露疲态:

  • 净利润暴跌:2023年净利同比降23.78%,2024年再降28.23%,陷入“增收不增利”困局。
  • 海外收入占比94%:高度依赖欧美市场,地缘政治、汇率波动、关税壁垒随时可能“断粮”。
  • 产品单一风险:80%收入靠Android TV盒子,但Google生态政策变动或成“达摩克利斯之剑”。

结语:港股不是终点,而是试金石

华曦达的港股之路,看似是“逆袭”,实则是“救赎”。李波能否借上市洗刷“黑历史”?海外市场的高增长能否持续?关联交易的“毒瘤”会否复发?这些问题,都将成为港股投资者拷问的焦点。

一句话总结:华曦达的资本故事,是技术派的逆袭,还是投机者的豪赌?时间会给出答案,但投资者需谨记——财报上的数字可以修饰,商业的本质却从不撒谎。


本文参考资料:港交所招股书、北交所问询函、企业年报等公开信息。

2025年5月23日,福瑞泰克(浙江)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福瑞泰克”)再次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在香港主板上市。这家背靠吉利、号称“中国智能驾驶解决方案国产替代先锋”的企业,尽管业务增长亮眼,但背后的风险因素却不容忽视。


一、风险因素大起底

1、持续亏损与现金流压力 尽管福瑞泰克2024年收入同比增长41.4%至12.83亿元,但净亏损仍高达5.28亿元。更值得警惕的是,其经营活动现金流常年为负,2024年净流出1.53亿元,短期借款高达5.3亿元,而账面现金仅6.54亿元。若无法改善盈利能力和资金链,企业或面临流动性危机。

2、客户集中度过高 吉利控股集团是福瑞泰克的“命脉”,2024年其59.4%的收入来自吉利。一旦吉利订单减少或合作生变,公司业绩将遭受重创。招股书也坦言,客户集中度是“重大风险”。

3、行业竞争与技术迭代压力 中国智能驾驶市场竞争激烈,福瑞泰克虽以17.7%的市场份额位居行业第二,但面对地平线、知行科技等对手的夹击,技术迭代速度若跟不上,市场份额可能被蚕食。此外,L2+/L3级自动驾驶的研发投入巨大,公司研发开支占亏损比高达84.66%,未来能否持续烧钱存疑。

4、政策与供应链风险 公司依赖政府补贴和税收优惠,若政策变动可能导致利润进一步承压。此外,智能驾驶芯片等核心零部件供应链稳定性不足,存货过时风险也被明确列为隐患。

5、港股发行与估值不确定性 福瑞泰克此前已因市场环境等因素递表失效一次,此次能否成功上市仍存变数。招股书亦提示了“发行失败风险”,叠加港股流动性问题,投资者需警惕破发可能。


二、福瑞泰克为何仍受资本青睐?

尽管风险重重,福瑞泰克的增长潜力仍吸引资本押注:

  • 技术护城河:自研的ODIN智能驾驶平台整合了传感器、算法与数据闭环能力,支持L0-L3级全栈解决方案,技术壁垒较高。
  • 量产能力:截至2024年底,累计量产项目超260个,覆盖49家OEM,规模化优势逐渐显现。
  • 行业风口:中国L2+/L2++级智驾市场规模预计2028年达12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45.2%,赛道红利显著。

附:福瑞泰克发展历程

  • 2016年:成立于浙江嘉兴,专注ADAS技术研发。
  • 2019年:推出首款量产级ADAS系统,进入吉利供应链。
  • 2020年:乌镇工厂投产,开启乘用车与商用车双线量产。
  • 2022年:发布ODIN数智底座平台,实现高速NOA功能量产。
  • 2023年:成为国内首家量产4D毫米波雷达的Tier 1,ADAS装机量跻身本土供应商TOP3。
  • 2024年:完成C3轮融资,估值60.6亿元;ADAS产品累计出货突破300万件。

结语

福瑞泰克的港股之旅,是智能驾驶行业“烧钱换增长”模式的缩影。尽管技术实力与市场地位突出,但盈利难题、客户依赖与行业内卷仍是悬顶之剑。投资者需理性看待其“国产替代”光环,警惕高估值下的风险泡沫。

参考资料:福瑞泰克招股书、LiveReport大数据、公开媒体报道。

成立11年的电商SaaS巨头聚水潭,在经历三次递表失败后,于2025年5月第四次冲击港交所。尽管其2024年首次实现盈利,但高负债、股东套现、盈利模式争议等问题仍为上市之路蒙上阴影。本文深度剖析其风险因素,并梳理其跌宕起伏的发展历程。


一、风险因素:光鲜数据下的六大隐忧

1. 财务风险:亏损与高负债的“双刃剑”

  • 持续亏损压力:2021-2023年累计亏损超13亿元,2024年虽扭亏为净利润1058万元,但主要依赖税收抵免(9,022万元),经营亏损仍达6209万元。
  • 资产负债率超300%:2023年负债总额54.16亿元,资产负债率高达310%,2024年负债净额仍达36.5亿元,远超现金储备(10.85亿元)。
  • 现金流依赖融资:2024年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3亿元,但需偿还流动负债36.7亿元,偿债压力巨大。

2. 市场与运营风险:盈利模式存疑,客户留存暗藏危机

  • 增收不增利困境:2024年营收9.1亿元(同比增30%),但新客户毛利率仅18.9%,远低于老客户的68.8%。过度依赖老客户(收入占比92.7%)可能导致增长瓶颈。
  • 第三方依赖风险:49.7%的云服务采购集中于单一IaaS供应商,若服务中断将直接影响业务稳定性。
  • 行业竞争加剧:中国电商SaaS市场头部效应显著,微盟、有赞等对手股价低迷,市场信心不足。

3. 法律与治理风险:数据造假疑云与股权动荡

  • 财务数据真实性争议:被曝花96万元购买灼识咨询市场份额报告,且保荐机构中金、审计方普华永道曾涉恒大造假案。
  • 实控人股权冻结历史:创始人骆海东2020年因离婚纠纷导致19.65%股权被冻结,当前仅控制43.98%投票权,存在潜在控制权风险。
  • 股东套现潮:高盛在IPO前以5.44亿元回购优先股退出,早期股东多次减持,反映资本对长期价值的疑虑。

4. 其他风险

  • 两地上市价差波动:H股与A股价格差异可能影响投资者收益。
  • 不可抗力冲击:自然灾害或公共卫生事件可能中断线下服务网络运营。

二、发展历程:从“亏损魔咒”到盈利突围

2014-2019年:野蛮生长,资本加持

  • 2014年:骆海东创立聚水潭,以电商SaaS ERP切入中小商家数字化痛点。
  • 2015-2019年:完成天使轮至B3轮融资,估值从8300万元飙升至27.5亿元,红杉、高盛等机构入场。

2020-2023年:扩张与亏损并行

  • 2020年:C轮融资2.86亿元,估值达60亿元,但年内亏损扩大至5.07亿元。
  • 2021-2023年:营收增至6.97亿元,但亏损累计超12亿元,资产负债率突破300%。

2024年:盈利曙光与IPO冲刺

  • 关键转折:营收9.1亿元,毛利率提升至68.5%,首次实现账面盈利。
  • 战略调整:聚焦老客户留存(净收入留存率115%),拓展东南亚市场,探索跨境业务。

结语:IPO能否成为“救命稻草”?

聚水潭的上市故事充满戏剧性——十年亏损、四度闯关、资本退潮与盈利曙光交织。尽管其市场份额领先,但高负债与盈利可持续性仍是核心挑战。对投资者而言,需警惕“报表盈利”背后的现金流压力与治理风险。若成功上市,聚水潭或能借资本之力突围;若失败,恐成SaaS行业“流血上市”的又一注脚。

随着浙江志高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志高机械”)北交所IPO进入关键阶段,这家号称“凿岩机械龙头”的企业却因三轮问询暴露出多重风险隐患。本文从财务、经营、治理等多维度拆解其潜在风险,为投资者提供深度预警。


一、管理风险:实控人“一言堂”与股权代持迷局

  • 实控人高度集权 谢存通过直接和间接持股合计控制公司55.58%的股份,且身兼董事长、总经理双重职务。这种“一股独大”的治理结构,存在通过关联交易、利益输送损害中小股东权益的风险。
  • 股权代持历史复杂 公司曾为13名经销商代持股份,虽声称已清理完毕,但代持解除过程中存在未支付转让款、通过合伙企业间接持股等模糊操作,股权结构透明度存疑。

二、市场与经营风险:销售模式埋雷、外销波动剧烈

  • 经销商“走单”疑云 公司近80%收入依赖经销模式,但存在“经销商-分销商-终端客户”的多级链条,且向自然人销售数十万元重型设备未披露终端用途。2023年某自然人客户单笔采购82万元,真实性存疑。
  • 外销市场波动风险 2023年沙特大客户BIN HARKIL CO.LTD在2024年突然消失,导致沙特地区销售额骤降42%。公司仅以“采购周期调整”解释,但未披露续约计划,外销持续性存疑。
  • 原材料价格“过山车” 钢材占生产成本超60%,而国际钢价波动剧烈。2024年公司已因原材料涨价将募投项目设备投资额上调22.88%,成本控制能力面临考验。

三、财务风险:毛利率“虚高”与存货积压

  • 毛利率异常高于同行 2024年毛利率达27.28%,高于行业均值26%,但存货周转率仅2.21次(行业均值2.47次)。这种“高毛利低周转”组合,可能隐藏成本核算或存货减值风险。
  • 应收账款与现金流背离 2024年营收增长5.72%的同时,经营活动净现金流却下降12.61%,收现比连续三年低于1(0.75-0.83),盈利质量堪忧。

四、募投项目风险:产能消化难题与定价“神话”

  • 智能化钻机定价存疑 募投项目产品单价高达310.83万元/台,较现有钻机均价(29.76-35.45万元)暴涨近8倍,但同类竞品山特维克仅售200万元/台,定价合理性遭监管质疑。
  • 在手订单难撑产能扩张 截至2023年末,公司在手订单仅7919万元,仅为2023年营收的9%。募投项目达产后新增产能300台/年,但未披露任何大客户锁定协议,产能消化风险高企。

五、研发与内控短板:专利落后与历史违规

  • 研发投入“拖后腿” 2021-2023年研发费用率仅3.49%-3.98%,低于行业均值(4.41%-4.63%),有效专利83项(发明专利14项),远逊于山河智能(专利266项)等同行。
  • 票据违规“黑历史” 2015年曾为子公司开具1400万元无真实贸易背景票据,虽已补缴保证金,但暴露内控漏洞。当前存货占比流动资产20%,存在潜在减值风险。

【附】志高机械发展历程

  • 2003年:成立于浙江衢州,主营空压机、凿岩机
  • 2005年:研发首台履带潜孔钻车,切入矿山机械领域
  • 2009年:全液压露天凿岩钻车获评“国内首台套”,参与行业标准制定
  • 2014年:成立志高掘进(上海)国际贸易公司,拓展海外市场
  • 2022年:创业板IPO中止,后转战北交所
  • 2024年:新三板挂牌,北交所IPO获受理
  • 2025年:三度遭问询,募资额从5.36亿缩水至3.95亿

结语:志高机械的IPO之路可谓“带病闯关”,从销售真实性到产能消化能力,从治理结构到技术储备,多重风险交织。投资者需警惕其“高增长叙事”背后的财务修饰与业务不确定性。

一、地缘政治下的俄罗斯市场依赖症
作为全球第三大全钢巨胎制造商,海安橡胶近年业绩暴增的核心逻辑,是 “捡漏” 俄罗斯市场的特殊红利。2022 年国际轮胎巨头因制裁退出后,公司俄罗斯收入占比从 2021 年的 9.67% 飙升至 2024 年上半年的 46.15%。这一增长模式的脆弱性在于:

  • 国际巨头反扑风险
  • :若俄与西方关系缓和,米其林、普利司通等企业可能重新夺回市场份额。公司招股书坦言,若俄罗斯市场受阻,上市当年营业利润可能腰斩。
  • 业绩波动加剧
  • :2024 年前三季度营收增速骤降至 2.82%,已暴露依赖单一市场的不可持续性。更值得警惕的是,公司在俄罗斯的 6 家子公司 2024 年全部亏损,合计净亏超 4000 万元。
  • 结算风险攀升
  • :受西方制裁影响,俄罗斯客户回款周期延长,2024 年上半年经营活动现金流同比下降 52.76%。

二、创始人套现与资本博弈的迷局
实控人朱晖在 IPO 前夕的资本操作引发监管层深度关注:

  • 套现路径清晰
  • :2020-2022 年通过股权转让向金浦国调基金、红塔创新等机构套现 3.69 亿元,加上分红,累计套现超 4.31 亿元。
  • 股东结构暗藏关联
  • :兖矿资本、紫金矿业等产业资本既是股东又是大客户。例如,紫金矿业既是第二大股东(持股 4.3%),又是前五大客户(2024 年上半年采购额 1.43 亿元)。这种 “股东 – 客户” 双重身份导致交易公允性质疑,深交所已多次问询,但公司仅以 “市场行为” 搪塞。
  • 估值泡沫隐现
  • :公司估值从 2020 年的 10 亿元猛增至 2025 年的 118 亿元,背后是 20 家资本的密集布局。但 2024 年净利润增速已从 2022 年的 84.63% 骤降至 3.84%,估值与业绩增速严重背离。

三、原材料价格绞索下的毛利率陷阱
作为典型的成本驱动型企业,海安橡胶的命运与橡胶价格深度绑定:

  • 成本结构脆弱
  • :橡胶、炭黑等原材料占主营业务成本的 59.64%,且价格与原油高度相关。测算显示,橡胶价格每波动 10%,成本将波动 2.7%-4.2%。
  • 转嫁能力触顶
  • :尽管公司声称通过 “品牌溢价” 转嫁成本,但 2024 年毛利率已达 47.51%,接近行业天花板(国内轮胎企业平均毛利率约 21%),进一步提价空间有限。
  • 库存压力凸显
  • :2024 年末存货达 4.27 亿元,同比增长 47.6%,而存货周转率从 2022 年的 4.08 次降至 2.77 次,显示库存消化能力下降。

四、财务数据的矛盾与募资合理性争议
公司财务表现呈现多重矛盾:

  • 分红与募资悖论
  • :2021-2022 年大额分红 1.39 亿元,却转头向公众股东募资 3.5 亿元补流。截至 2024 年 6 月末,公司账上货币资金 7.63 亿元,短期负债仅 1.6 亿元,现金流足以覆盖日常运营。
  • 资产负债率异常波动
  • :资产负债率从 2020 年的 60% 骤降至 2024 年的 27.29%,主要依赖利润留存而非主动降负债。这种 “被动去杠杆” 可能削弱公司扩张能力。
  • 应收账款激增
  • :2024 年末应收账款达 6.68 亿元,同比增长 46.2%,远超营收增速(2.19%),坏账风险攀升。

五、技术护城河的空心化危机
尽管自称 “技术密集型” 企业,海安橡胶的研发投入与技术储备却暗藏隐忧:

  • 研发投入不足
  • :近三年研发费用率长期低于 5%,而销售费用率维持在 3.8% 左右,研发投入强度低于赛轮轮胎(5.2%)等国内同行。
  • 专利含金量存疑
  • :公司虽拥有近百项专利,但核心专利集中于轮胎结构等基础领域,缺乏颠覆性技术。例如,其引以为傲的 59/80R63 轮胎技术虽填补国内空白,但米其林、普利司通早在上世纪 90 年代已实现量产。
  • 人才流失风险
  • :全钢巨胎技术人才稀缺,而竞争对手正加速挖角。公司招股书承认,技术泄密可能对核心竞争力造成 “致命打击”。

六、环保合规与行业政策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 环保处罚频发
  • :2024 年因未批先建硫化压片和挤出生产线,两次被环保部门罚款合计 4.95 万元。尽管金额不大,但反映出公司在绿色生产管理上的疏漏。
  • 行业政策冲击
  • :2025 年 1 月实施的新版轮胎 CCC 认证规则要求全钢巨胎必须通过强制认证,公司需投入资金升级生产线。此外,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可能改变轮胎需求结构,而海安橡胶在低滚阻轮胎等领域布局滞后。

海安橡胶集团发展历程

  1. 技术破局期(2005-2010)
    2005 年,朱晖在福建仙游创立海安橡胶,初期以轮胎翻新业务为主。2006 年与北京橡胶工业研究设计院合作,启动全钢巨胎研发。2008 年,国内首条 37.00R57 巨型工程子午线轮胎下线,打破国际垄断。2009 年通过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技术鉴定,获评 “国内领先、国际先进”。
  2. 产能扩张期(2011-2018)
    2011 年获中石化联合会科技进步二等奖,推动产能从年产 5000 条跃升至 2 万条。2015 年研发成功全球最大尺寸 59/80R63 全钢巨胎,使我国成为全球第三个掌握该技术的国家。2018 年被工信部评为 “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产品进入澳大利亚 BHP、紫金矿业等国际矿山。
  3. 资本运作期(2019-2024)
    2019 年引入红塔创新、金浦国调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开启资本化进程。2022 年俄罗斯市场爆发,收入占比飙升至 49.58%。2023 年递交 IPO 招股书,计划募资 29.8 亿元扩产。2024 年因财务数据遭质疑,IPO 审核一度中止。
  4. 上市冲刺期(2025 至今)
    2025 年 5 月更新招股书,披露 2024 年营收 23 亿元、净利润 6.79 亿元,但增速显著放缓。5 月 30 日将上会审核,能否突破俄罗斯市场依赖、技术空心化等核心问题,成为上市成败关键。

结语
海安橡胶的 IPO 之路,折射出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化竞争中的典型困境:技术突围与市场依赖并存,资本博弈与产业升级交织。投资者需警惕其光鲜业绩背后的结构性风险,尤其是俄罗斯市场的地缘政治不确定性、原材料价格波动的传导效应,以及技术护城河的实际厚度。在全球轮胎行业加速洗牌的背景下,海安橡胶能否从 “捡漏者” 蜕变为 “领跑者”,仍需时间检验。

2025年5月30日,河北世昌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世昌股份”)将迎来北交所上市委审议。尽管公司近年业绩呈现增长态势,但其背后潜藏的客户依赖、现金流危机、行业转型压力等风险因素不容忽视。本文深度剖析其风险点,为投资者提供参考。


一、客户集中度高,吉利“依赖症”成双刃剑

世昌股份的客户结构堪称“畸形”。2021-2023年,公司对第一大客户吉利汽车的销售收入占比分别高达47.13%、47.89%、42.40%,前五大客户贡献超90%营收。这种依赖程度甚至超过锂电企业对宁德时代的绑定,被市场调侃为“吉利的车间”。

更深层的风险在于,双方通过合资公司浙江星昌形成资本联姻,吉利曾要求对赌条款干预经营决策。尽管对赌已解除,但公司核心产品定价权受制于吉利,2022年因吉利要求降价直接导致毛利率下滑。若吉利业务调整或技术路线转向,世昌股份将面临业绩“断崖式下跌”风险。

二、现金流持续“失血”,分红与募资矛盾凸显

尽管净利润逐年增长,但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连续三年为负(2021-2023年累计-7878万元),与净利润严重背离。应收账款高企是主因:2023年末应收账款达1.8亿元,占营收44.3%,周转天数108天,远超同行亚普股份的65天。

更受争议的是,公司在现金流紧张的情况下仍坚持大额分红,2021-2023年累计分红4864万元,而此次IPO拟募资4000万元补流,被质疑“左手分红、右手圈钱”。

三、行业黄昏下的豪赌:燃油箱企业的转型悖论

世昌股份主营产品为传统燃油车油箱及混动高压油箱,但纯电动汽车的崛起正挤压其生存空间。2023年国内混动车型销量约300万辆,对应高压油箱需求240万只,而头部企业已规划超500万只产能。公司拟募资1.3亿元扩产60万台高压油箱,但市场供需失衡风险显著。

更严峻的是,欧盟2035年禁售燃油车政策倒逼行业转型,公司常压油箱业务(占营收90%)面临长期萎缩风险,而新能源氢燃料部件业务占比不足5%,技术储备薄弱。

四、家族化治理埋雷,监管连环追问独立性

高士昌、高永强父子通过直接持股及一致行动协议控制公司77.06%股权,家族成员占据销售、市场等关键岗位,治理结构形同“家天下”。监管两轮问询直指要害:

  • 与吉利合资公司是否存在利益输送?
  • 关联公司密集注销是否掩盖违规?
  • 女婿梁卫华持股4.26%为何未认定实控人? 这些质疑暴露出公司治理的合规性风险,可能成为IPO审核的“拦路虎”。

五、财务指标亮红灯,17项预警拉响警报

新浪财经鹰眼预警系统显示,世昌股份触发17项财务风险指标:

  • 收现比持续低于1(2021-2023年分别为0.74、0.69、0.87),收入质量堪忧;
  • 毛利率波动(23.62%→25.97%→25.48%),盈利稳定性不足;
  • 资产负债率50.31%,高于行业均值41.6%,偿债压力高企。 此外,在建工程激增123.64%、其他应收款暴涨337%,进一步加剧财务透明度疑虑。

世昌股份发展历程

  • 2006年11月:成立于河北廊坊,主营汽车燃油系统零部件。
  • 2021年:新三板挂牌,开启资本化进程。
  • 2022年11月:与吉利合资成立浙江星昌,布局新能源高压油箱。
  • 2024年6月:北交所IPO获受理,拟募资1.71亿元。
  • 2025年5月:通过首轮问询,定于5月30日上会审议。

结语

世昌股份的IPO之路,是传统燃油车零部件企业逆势突围的缩影。面对客户绑定、现金流困局、技术替代三重夹击,其能否通过上市实现转型,仍需时间检验。投资者需警惕“纸面富贵”背后的真实风险。

(本文数据来源:公司招股书、问询回复及公开报道)

作为中国光伏银粉领域的龙头企业,建邦高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建邦高科”)近期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引发市场关注。这家成立于2010年的济南企业,凭借技术积累和行业先发优势,在光伏产业链中占据重要地位,但其商业模式、发展历程及潜在风险同样值得深入剖析。


商业模式:聚焦光伏银粉,客户高度集中

建邦高科的核心业务是光伏银粉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产品主要用于光伏银浆的制造,而银浆是生产光伏电池的关键原材料。其商业模式以直销为主,客户主要为光伏银浆制造商和电池厂商,例如晶科能源的附属公司浙江晶科新材料。

  • 市场地位:按中国光伏银粉销售收入计算,建邦高科在国内排名第一,全球排名第二,市场份额达9.9%。
  • 收入结构:2022-2024年,银粉产品收入占比均超97%,高度依赖单一产品。尽管近年尝试拓展半导体封装等非光伏应用,但贡献微乎其微。
  • 客户集中风险:前五大客户贡献收入占比长期超80%,2022年甚至高达95.4%。下游客户议价能力较强,可能挤压公司利润空间。

发展历程:技术突破与资本加持

建邦高科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 技术奠基期(2010-2014) 2010年成立初期,公司专注于银粉研发,2012年启动光伏银粉商业化生产项目,2014年建成国内首批银粉生产线,采用维生素C还原法突破技术瓶颈。
  • 规模扩张期(2015-2019) 2019年实现单批产量超100千克的工业化生产,产能跃升,逐步打开市场。
  • 技术引领期(2020至今) 2023年成为国内首批量产与TOPCon电池LECO技术兼容的高端银粉企业,巩固技术优势。2024年引入沙特阿美旗下AV China Holdings和鼎晖投资创始人焦树阁,缓解资金压力并拓展国际渠道。

风险因素:低毛利、银价波动与技术替代

尽管市场份额领先,建邦高科的IPO仍面临多重挑战:

  • 盈利能力薄弱 2022-2024年毛利率仅3.43%、3.86%、3.31%,净利率不足2%。低毛利源于银粉成本中白银占比超90%,而白银价格波动直接影响利润。2024年银价剧烈震荡导致毛利率进一步承压。
  • 技术替代风险 光伏行业正探索无银化技术(如铜电镀、银包铜),若技术突破,银粉需求可能骤降。公司虽布局高端银粉,但技术迭代风险仍存。
  • 资金链压力 2024年末流动资产3.56亿元,流动负债2.82亿元,现金仅2945万元,经营性现金流为-3.69亿元。短期偿债压力较大,依赖IPO募资和外部注资(如沙特阿美入股)缓解流动性。
  • 供应链与客户双重依赖 原材料硝酸银采购高度集中(前五大供应商占比超98%),且客户集中度高,若主要客户或供应商关系生变,业务稳定性将受冲击。

结语:机遇与挑战并存

建邦高科的IPO是光伏产业链资本化的缩影。其技术积累和行业地位为其赢得资本青睐,但低毛利、高集中度及技术替代风险亦不容忽视。未来,公司需通过技术升级(如拓展半导体应用)、客户多元化及成本控制提升抗风险能力。对投资者而言,需审慎评估行业周期波动与技术变革对其长期价值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