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众口腔医疗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众口腔”)的港股IPO之路充满戏剧性。这家华中地区最大的民营口腔医疗服务商,在2024年11月首次递表失效后,于2025年5月29日火速重新提交申请,背后是其资本化执念与行业红海突围的生死时速。


一、跌宕17年:从新三板弃子到港股“复读生”

  • 草创期(2007-2015):姚雪于2007年在武汉创立大众口腔,早期以社区门诊模式切入市场,2014年改制为股份公司。
  • 新三板试水(2015-2018):2015年5月挂牌新三板(代码:832387),但流动性枯竭导致融资受限,三年后主动退市,同期完成A轮融资2940万元(投后估值3.92亿元)。
  • 资本跃进(2021-2024):2021年B轮融资吸纳中信证券投资等机构,估值飙至6.8亿元;2024年冲刺港股前夜,却以1.21亿元回购中信证券等5家机构股份,被疑“清退原始股东”。

二、商业模式:激进扩张下的“规模陷阱”

大众口腔以直营连锁模式运营92家机构(4家医院+88家门诊/诊所),覆盖鄂湘8城,但隐忧凸显:

  • 收入结构脆弱:综合牙科诊疗(占比超50%)、种植(集采重灾区)、正畸三大业务中,种植服务客单价3年暴跌32%(2022年8460元→2024年5767元),直接拖累2024年营收净利双降(营收4.07亿/-7.9%,净利4190万/-16.4%)。
  • 网点效率分化:前20大机构贡献近50%收入,大量新店盈利乏力。公司却计划5年新增80-100家门店、收购40-65家机构,恐加剧资源稀释。
  • 客户粘性悖论:复诊率升至79.6%,但毛利率逆势飙升10个百分点(2021年27.3%→2023年38.1%),与同行通策医疗、瑞尔集团集体下滑趋势背离,财务真实性遭质疑。

三、实控人迷局:股权集中与套现疑云

  • 姚雪掌控81%股权:通过中山医疗间接持股81.32%,个人直接持股1.24%,沈洪敏持股1.17%,形成绝对控制。
  • IPO前突击分红:2024年10月以1.21亿元回购机构投资者股份,被指变相套现;同期公司现金流承压,2024年经营现金流净额仅2925万元。

⚠️ 四、风险预警:四重绞杀下的生存困局

1. 政策屠刀:集采碾压盈利空间

种植牙国家集采导致核心业务价格腰斩,而公司38%毛利率远超行业均值的异常表现难持续。若正畸等项目纳入集采,业绩恐二次塌方。

2. 数据地雷:隐私合规遭证监会拷问

2025年2月,证监会要求说明APP/小程序收集个人信息规模及合规性。公司坦承“数据泄露可能造成重大损害”,但近年频现违规:

  • 2022-2023年,武汉多家门诊因使用无证设备、消毒不合规被罚;
  • 行业深陷信息窃取丑闻(拜博口腔被3·15曝光),大众口腔或面临更严监管。

3. 红海血战:0.4%份额的生存游戏

  • 10万玩家分食市场:2023年中国民营口腔机构达9.47万家,大众口腔以0.4%的份额排名第三,华中地区第一(2.6%)却与第二名(2.4%)贴身肉搏。
  • 公立医院碾压:公立口腔科占据行业主导地位,民营机构获客成本飙升,公司三年半广告开支超1亿元,侵蚀利润。

4. 商誉暗雷:并购扩张埋下巨债

快速收购65家机构的计划需耗资数亿,但标的资质参差。若整合失败,商誉减值将直接击穿利润表——当前公司未披露商誉规模,风险隐匿。


结语:资本盛宴还是末日狂奔?

大众口腔的港股“二进宫”,折射出民营医疗在政策与市场夹缝中的集体焦虑。当92家诊所难抵种植牙集采的降维打击,当实控人套现离场早于散户接盘,这场IPO更像一场豪赌。若无法在质量管控与数据合规上刮骨疗毒,即便上市成功,也难逃“牙茅”通策医疗市值蒸发80%的宿命。口腔医疗的黄金时代,终究只属于那些耐得住寂寞的长期主义者。

数据来源:港交所招股书、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行政处罚公示、证监会备案材料

崛起之路:从实验室到行业龙头

  • 出身名门: 易思维(杭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曾用名易思维杭州科技),2017年底成立,核心团队源自天津大学精密测试技术及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创始人郭寅博士及团队深耕机器视觉多年。
  • 聚焦汽车: 成立即锚定汽车制造“冲焊涂总”四大工艺,打造覆盖测量、引导、检测、识别的完整机器视觉解决方案。
  • 战绩斐然: 迅速成长为国内汽车制造机器视觉细分市场的领头羊!据2024年数据,其细分市场份额达13.7%,在整车制造领域市占率高达22.5%,稳居行业第一,堪称“汽车制造领域的中国名片”。
  • 开疆拓土: 在稳固汽车领域后,积极布局轨交运维(如广州地铁、杭港地铁项目)与航空领域,寻找新增长点。

资本之路:融资不断,IPO在即

  • 吸金能力强: 发展过程中多次引入外部投资,国投基金、苏州方广、海邦展优等知名机构纷纷入局。2025年完成B++轮融资,金额约2.3亿元;2023年完成C轮(金额未披露)。
  • 冲刺科创板: 2023年11月启动上市辅导(安信证券辅导),2025年6月5日,上交所正式受理其科创板IPO申请!
  • 募资雄心: 本次IPO计划募资高达12.14亿元,主要用于建设机器视觉产品产业化基地、升级研发中心以及补充流动资金,野心勃勃。

业务模式:软硬一体,场景为王

  • 独特打法: 易思维以应用场景落地为核心,反向设计系统解决方案,并自主研发适配的视觉传感器、算法和应用软件,打通了机器视觉产业链的上中下游。
  • 王牌领域 – 汽车制造:
  • 产品覆盖冲、焊、涂、总、电池、压铸六大工艺。
  • 拥有在线测量、涂胶检测、蓝光扫描等数十种装备体系。
  • 关键优势:针对汽车厂强光、粉尘、电磁干扰等极端环境进行了深度优化,性能强悍。
  • 新兴领域 – 轨交运维:
  • 推出“轨旁车辆检测系统”、“接触网巡检仪”、“车对地”线路巡检、“地对车”车辆检测等系列产品,已在多地地铁项目中应用。

实控人郭寅:年轻博士掌舵,股权转让引猜测

  • 绝对控制: 1986年出生的郭寅博士(天津大学)是公司实际控制人,通过直接和间接(易实思远等平台)方式合计控制公司56.13% 股份,任董事长兼总经理。
  • 履历清晰: 曾任职清华、天大,2016年发起设立天津易思维,2017年将总部定于杭州成立易思维有限。
  • “套现”疑云? 公开报道提及郭寅在2022-2025年间有多笔股权转让(如转让给盛际福源、海邦数瑞、芯泉创投、叶建毅、许建飞等,涉及金额数百万至数千万不等)。虽然招股文件强调这些是正常股权转让行为,且无确切依据表明存在“不光彩历史”,但密集转让发生在IPO前夕,自然引发市场关注和猜测。

不容忽视的潜在风险:IPO路上的“暗礁”

  • 市场竞争白热化: 国际巨头(如被阿特拉斯收购的伊斯拉、伯赛等)加速整合,国内厂商也在汽车领域奋起直追。易思维能否持续保持技术领先和市场份额是巨大挑战。
  • 客户集中度高企: 收入90%+来自汽车领域,且客户集中。大客户一旦流失或削减订单,将对业绩造成重创,重新抢市场代价高昂。
  • 惊险“对赌协议”: 辅导报告显示,公司的对赌协议曾引起“极大关注”,股东与投资人紧急磋商回购义务风险。这被业内人士视为影响融资计划和长远发展的重大不稳定因素,利益链条复杂,潜在影响深远。
  • 政策补贴依赖症: 公司享受的税收优惠(如增值税即征即退、15%高新税率、研发加计扣除)和政府补助总额甚至超过了净利润!政策一旦变动或资格丧失,业绩将面临断崖式下跌风险。
  • 资金链紧绷: 汽车行业项目周期长、回款慢。公司应收账款等占营收比例长期超过50%,下游大客户账期长,给营运资金带来持续压力。

结语:

易思维凭借过硬的技术实力和精准的行业定位,在汽车机器视觉领域异军突起,成为当之无愧的“黑马”。其冲刺科创板,募资扩产,展现了强劲的发展势头。然而,实控人IPO前夕的密集股权转让、高度依赖汽车大客户、悬而未决的对赌协议、严重的政策补贴依赖以及紧绷的资金链,都为其光鲜的上市之路蒙上了一层阴影。这家机器视觉明星企业能否成功登陆科创板并化解诸多风险,市场正拭目以待。其资本征途,注定不会平静。

三年利润增长925%的行业黑马,现金流却净流出7.93亿。

光伏银浆赛道正上演一场惊心动魄的资本游戏。2025年5月29日,江苏日御光伏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日御光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以“全球增长最快光伏银浆商”之名冲刺IPO。

财报数据显示,其2022-2024年营收从3.93亿元飙升至22.85亿元,净利润从900万元暴涨至9220万元,复合增长率高达925.6%。然而亮眼业绩背后,九重致命风险正悄然逼近,犹如悬在这家行业新贵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一、客户集中度:头顶的“巨客户”利剑

日御光伏的客户版图堪称“畸形集中”。2022年,其前五大客户贡献了99.8%的营收,其中单一大客户A占比高达55.9%。虽在2024年该比例降至74.8%,但客户A仍独占46.9%的份额。

致命传导链由此形成:

  • 大客户依赖 → 议价能力丧失 → 应收账款激增 2024年贸易应收款及票据已膨胀至9.58亿元(2022年仅1.57亿元)。
  • 公司坦承:“客户延迟付款可能引发重大经营风险”,现金流连续三年为负,累计净流出达7.93亿元。

这无异于将命脉交予他人之手——若客户A订单波动或付款违约,业绩崩塌只在顷刻之间。

 二、成本黑洞:每赚1元倒贴8毛原料

翻开日御光伏的账本,一组触目惊心的数据跃然纸上:

  • 原材料成本占比常年超97%,2024年达20.18亿元
  • 占营收比例高达88.31%,远超行业50%-70%的平均水平

银价暴涨与N型技术变革双重绞杀下:

  • 2024年银价飙升35%,创12年新高
  • TOPCon电池银耗量达1013mg/W,较PERC电池激增30%-100%

更危险的是,公司超90%原材料采购集中于五大供应商。当供应商A采购额从81.7%暴跌至24.7%,供应链的脆弱性暴露无遗——一旦断供,生产线可能即刻停摆。

️ 三、债务高台:76%负债率下的现金流危局

日御光伏的资产负债率长期高悬在77%-81% 的危墙之上。资金饥渴迫使它在18个月内疯狂融资三轮:

  • 2023年A轮融资1.83亿元
  • 2024年B轮两期再募2.763亿元

经营现金流却连续三年告负(2022年-1.26亿,2024年-5.39亿)。招股书直言不讳:若无法持续融资,“经营将遭受重大不利影响”。这种“借新还旧”的模式,在资本寒冬中随时可能断裂。

 四、技术赌局:豪掷募资款的生死竞速

面对募资用途,日御光伏押注四大前沿技术:

  • TOPCon 5.0/6.0金属化方案
  • 钙钛矿叠层电池低温方案等

但光伏技术迭代堪称“死亡竞赛”:

  • PERC银浆收入占比从90%暴跌至6%(2022-2024年)
  • TOPCon份额同期从0.04%飙升至70.1%

研发投入占比却从2022年10.9%降至12.1%。当HJT、钙钛矿等新技术颠覆市场,重金投入的研发可能转眼变成沉没成本。

️ 五、行业风暴:产能过剩中的血腥厮杀

光伏行业深陷产能过剩泥潭,银浆赛道却呈现“结构性机会”。但危机四伏:

  • 2023年硅料价格腰斩引发全链降价
  • 新竞争者涌入导致“定价压力剧增

日御光伏的毛利率已现颓势——从2023年11.2%回落至2024年9.3%。在价格战血海中,技术护城河一旦失守,高增长神话必然破灭。


银浆的金属光芒,掩盖不了现金流的血色赤字。日御光伏凭借N型电池风口实现业绩三级跳,但招股书里9.58亿应收账款、97%原材料成本、76.93%资产负债率三组数据,已然勾勒出危险的商业本质——这是一家被客户账期绑架、被银价扼住咽喉、被债务推动前行的“伪巨头”。

当资本盛宴散去,那些未能构筑真正壁垒的企业,终将在技术迭代与行业洗牌中显形。日御光伏的IPO之路,究竟是涅槃重生还是饮鸩止渴?时间会给出残酷的答案。

光伏行业的生存法则从未改变:要么用技术穿越周期,要么被周期碾作尘埃。

一、二十年“破垄断”之路:技术光环下的隐忧

苏州新广益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广益”)成立于2004年,以打破日企技术垄断为起点,深耕高性能特种功能材料领域。其核心产品为:

  • 抗溢胶特种膜:解决柔性线路板(FPC)压合溢胶难题,耐温达410℃,突破国产材料耐温瓶颈;
  • 强耐受性特种膜:应用于高温、强酸碱等极端环境,配套FPC全自动化制程。

凭借这两大产品,新广益自称国内市占率第一(约30%),客户涵盖鹏鼎控股、比亚迪等巨头。但光环背后,技术迭代已显疲态:

  • 主力产品研发超十年,2021-2023年研发费用率仅3%左右,低于同行(斯迪克等约5%-6%);
  • 40名研发人员中,超30人为大专及以下学历,专利多集中于早期。

二、实控人“清仓式分红”:掏空家底再募资?

实控人夏超华与其弟夏华超通过直接持股及控股平台(聚心万泰),合计控制公司85.54%表决权,形成绝对话语权。而IPO前的一波操作引发争议:

  • 2021年突击分红2.2亿元,几乎分光17年累积未分配利润(分红时账面仅6424.5万元);
  • 夏氏兄弟通过直接持股及聚心万泰(二人持股100%)分走2.15亿元

更耐人寻味的是,分红后公司火速引入比亚迪等外部投资者,并以8亿元募资计划投向扩产(功能性材料及新能源锂电项目)。


三、六大风险:IPO路上的“致命伤”

1. 原材料“卡脖子”:命脉握在对手手中

  • TPX粒子(占抗溢胶膜成本42.82%)100%依赖日本三井化学——后者既是供应商,又是直接竞争对手;
  • 采购通过5家贸易商“转手”,其中第一大供应商杰楷材料参保人数为0、关联方突击注销,被疑“空壳交易”。

2. 业绩增长停滞:大客户流失、行业天花板显现

  • 2021-2023年营收4.96亿→4.55亿→5.16亿,净利润8350万→8151万→8328万,近乎“原地踏步”;
  • 第一大客户鹏鼎控股订单连续三年下滑,FPC市场规模增速从8.48%降至5.2%(2027年预测)。

3. 产能利用率暴跌:募资扩产合理性存疑

  • 2021-2023年上半年,产能利用率从82.26%骤降至44.54%,但募投项目仍计划新增产能近一倍;
  • 深交所两轮问询直指**“扩产必要性”**,公司仅以“新能源需求增长”含糊回应。

4. 信披质量堪忧:监管连发警示

  • 隐瞒TPX粒子来源、美化“定制化能力”(实为行业共性),遭深交所要求删除风险对策等误导性陈述
  • 供应商优创塑业成立即合作、苏州润利达注销后仍称“合同履行中”,财务真实性存疑。

5. 对赌协议风险:实控人或面临巨额回购

  • 2022年引入比亚迪等投资者时,签订上市对赌条款,若IPO失败,夏超华需回购股权;
  • 当前审核进度缓慢(受理近1年未上会),对赌雷区一触即发

6. 毛利率“魔咒”:成本转嫁能力薄弱

  • 2021年因原材料涨价,毛利率从38.74%暴跌至32.35%,此后持续低位徘徊;
  • 同行斯迪克通过多元化产品平滑波动,新广益两大产品贡献95%毛利,抗风险力极弱。

四、结语:创业板需要的是成长,还是“提款机”?

新广益的IPO叙事充满矛盾:一面标榜“打破垄断”的技术情怀,一面是实控人分红套现的急不可耐;一面宣称扩产抢占市场,一面是产能闲置近六成。更令人忧心的是,其研发投入萎缩、供应链命脉受制于人、信披屡遭质疑,能否支撑创业板“三创四新”定位?

锐眼提示:若成功上市,夏超华兄弟持股价值将跃升数十倍。但投资者需警惕——当实控人早已落袋为安,谁又来为公司的未来负责?

一、从实验室冠军到行业黑马:硬核技术驱动的发展历程

1、创业基因:学霸团队的“弃医从工”传奇

  • 创始人赵越原为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八年制医学班学生,因痴迷智能控制退学转攻机器人技术,带领团队三夺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冠军。
  • 2015年启动技术研发,2020年4月正式成立公司,命名“仙工智能”——“仙”喻高瞻远瞩,“工”指工业难题攻坚。

2、技术里程碑:控制器定义行业标准

  • 2020年:推出SRC系列标准控制器,奠定“机器人大脑”地位;
  • 2022年:发布全球首款功能安全型控制器SRC-3000FS,获SGS功能安全认证;
  • 2024年:推出通用智能控制器SRC-5000,支持轮式人形机器人开发,适配超300种零部件;
  • 2025年5月:正式向港交所递交IPO申请,拟以18C特专科技公司身份上市。

3、资本助推:5年估值暴涨10倍

  • 四轮融资吸金2.83亿元,投后估值从2020年3亿飙升至2025年32.7亿,背后站着科沃斯、IDG资本、普洛斯隐山资本等巨头。

二、主营业务:如何用“机器人大脑”撬动千亿市场?

核心模式:技术+平台双飞轮

  • 控制器硬件:占2024年营收16.9%,全球销量连续两年第一(市占率23.6%),适配超1500家集成商;
  • 机器人整机:搭载自研控制器的智能叉车、运输机器人等,贡献69.5%营收(2024年2.36亿元);
  • 数字化软件:调度系统RDS、仓储系统MWMS等,毛利率超60%,但营收占比仅6%。

落地场景:覆盖半导体、汽车、新能源等20余行业,客户含一汽大众、飞利浦、施耐德电气,业务遍及50国。


三、实控人赵越:52.89%绝对控制权下的技术野心

  • 持股架构:直接持股17.05%,通过5家员工持股平台(上海仙一至仙七)控制35.84%投票权,合计掌控52.89%;
  • 团队背景:浙大系核心班底——联合创始人王群(控制器硬件)、叶杨笙(系统架构),妻子丁霞任副总裁(前科沃斯投资总监);
  • 战略定位:“卖铲人”逻辑——提供工具链降低机器人开发门槛,口号“让智能机器人没有门槛”。

四、风险深潜:光环下的三重隐忧(重点分析)

1. 持续亏损:技术投入的“吸血”困局

  • 三年净亏1.22亿:2022-2024年亏损额达3226万、4770万、4231万,研发费用率长期超21%(2024年7130万元);
  • 盈利悖论:毛利率45%-49%高于行业,但销售费用同步激增(2024年8900万,占营收26%),吞噬利润。

2. 资金链紧绷:应收账款与供应链双杀

  • 回款危机:2024年应收账款飙至1.09亿元,占营收32%,某汽车客户回款周期从60天延至120天,计提坏账350万;
  • 供应商依赖:前五大采购占比38.7%,最大供应商采购额占15.8%,本土化替代未完成。

3. 市场与地缘政治风险

  • 竞争红海:全球控制器市场CR3仅22%,特斯拉Optimus、波士顿动力等巨头入场,技术迭代压力加剧;
  • 出海变数:海外收入占比14.5%(覆盖50国),但贸易摩擦可能中断供应链,波兰合作商PROMAG等本土化成本高企;
  • 政策风险:特专科技公司港股18C通道上市后,若未达研发投入或市值要求,可能触发退市条款。

五、未来赌局:IPO募资能否破局?

据招股书披露,此次港股募资将投向:

  • 技术攻坚:AGI及具身智能研发(对抗特斯拉等巨头);
  • 产能升级:智能制造中心建设;
  • 全球并购:整合机器人产业链。

犀利结语

仙工智能的崛起,是技术理想主义者的胜利——用300万字开源知识库和“搭积木式”平台,撕开机器人贵族化的铁幕。

但其港股闯关,更像一场资本豪赌:当“全球第一”的光环撞上三年1.2亿亏损、32%营收悬于应收账款,赵越能否在巨头围剿中,证明“机器人大脑”不止是实验室的冠军奖杯?

(数据来源:仙工智能招股书、灼识咨询、企业年报)

发展历程:十年上市梦的坎坷征途

1、创业与转型(2008-2017) 前身为“品友互动”,成立于2008年,早期聚焦程序化广告技术。2015年更名为“深演智能”,战略升级为“AI赋能决策”,推出智能投放平台AlphaDesk和智能数据平台AlphaData,逐步覆盖汽车、快消、金融等行业的500强企业。

2、融资与折戟A股(2017-2024) 2017年获6000万元E轮融资后,八年未获新输血。2022年6月冲刺深交所创业板,拟募资6.5亿元,却因三轮深交所问询(财务数据矛盾、外汇违规、客户依赖)于2024年6月主动撤回申请。

3、转战港股(2025) 2025年5月28日递交港股招股书,由工银国际保荐,推出AI智能体系统Deep Agent,试图以“决策AI龙头”身份破局。


 主营业务:广告投放撑起85%营收,AI标签下的营销内核

1、两大核心产品

  • AlphaDesk:智能广告投放平台,跨渠道自动化执行广告策略,贡献超80%收入(2024年占比85.5%)。
  • AlphaData:企业数据管理平台,提供用户画像、标签管理,收入占比从19.5%下滑至14.5%(2024年)。

2、客户与行业 服务68家终端客户(含89家世界500强),覆盖电商、汽车、美妆等,但22家客户同时采购双平台,交叉销售能力有限。


 实控人:宝洁系搭档的“低控制权”困局

  • 黄晓南(董事长):持股20.38%,北大毕业,前宝洁品牌经理、麦肯锡项目经理,2009年创立品友互动。
  • 谢鹏(董事):持股14.36%,北大硕士,前宝洁销售经理,与黄晓南为一致行动人,合计控制34.74%股权。
  • 风险点:IPO后控制权或稀释至26.05%,存在控制权争夺隐患。

⚠️ 风险因素:业绩变脸、现金流告急、客户崩塌

1、业绩断崖式下滑

  • 2024年营收5.38亿元(同比-11.9%),净利润2152万元(同比暴跌64.5%),毛利率从31.2%降至27.3%。
  • 主因:宏观经济压力下客户削减营销预算,叠加大客户阿里巴巴“叛逃”——阿里销售额从2021年4.36亿腰斩至2024年8954万,失去第一大客户地位。

2、大客户依赖与流失危机

  • 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连续超50%(2024年达54.6%)。
  • 阿里退居第二后,新晋第一大客户WPP集团贡献未显著增长(2024年9570万元),难补业绩缺口。

3、流动性濒临枯竭

  • 应收账款占比畸高:2024年末贸易应收款达2.18亿元,占营收40%(健康区间为20%-30%),周转天数159天。
  • 现金储备薄弱:账面现金仅7207万元,叠加4000万股份回购支出,若坏账率上升或客户延期付款,恐致资金链断裂。

4、技术迭代与竞争红海

  • 2025年推出Deep Agent,但研发投入受现金流限制(2024年研发费用未披露,此前占比仅6%左右)。
  • 营销AI赛道竞争者涌入,而公司核心技术专利仅15项,面临算法过时风险。

5、治理隐患与对赌后遗症

  • 2024年因A股上市失败触发对赌,耗资4400万回购股东股份(深创投、中移基金等),进一步消耗现金流。
  • 高管薪酬逆势上涨:2024年董事薪酬增至490万元,最高薪员工薪酬达1340万元,与业绩颓势形成反差。

结语:港股能否成为救命稻草?

深演智能的“AI营销第一股”光环下,业绩滑坡、客户集中、现金流紧绷三座大山压顶。若港股IPO成功,需直面两大拷问:能否以融资输血重建客户矩阵?又能否在AI军备竞赛中守住技术壁垒?这场背水一战,每一步都是生死棋。

数据来源:深演智能港股招股书(2025)、深交所问询函(2022-2024)、弗若斯特沙利文行业报告。

一、发展历程:从“新三板弃子”到港股闯关者

1、创业初期(2010-2015): 创始人许浩(前宝洁、通用电气高管)瞄准外资品牌本土化需求,创立凯诘电商,初期聚焦快消品线上代运营,合作强生、亿滋等国际品牌。2014年完成业务扩张,覆盖天猫、京东等全平台,形成食品、母婴、个护、酒店四大核心赛道。

2、资本试水与折戟(2016-2023)

  • 2016年:挂牌新三板,次年跻身创新层,获“天猫五星服务商”认证。
  • 2021年:冲刺深交所创业板,因营收真实性存疑、债务风险高企主动撤单。
  • 2022年:转战上交所,辅导11个月后终止,被曝存货跌价吞噬利润、应收账款周转率连年下滑。
  • 2025年5月:四度转向港交所,拟募资升级数字基建,背水一战。

二、主营业务:全链路数字零售服务商

1、核心模式

  • 品牌电商综合服务:为200+国际品牌(亿滋、乐高、肯德基等)提供线上店铺运营、渠道分销、营销策划。
  • 数字化增值服务:覆盖IT供应链、流量管理、跨境合规,数字化营销收入占比升至34%。

2、行业地位

  • 中国第五大数字零售解决方案商(2024年GMV 134.59亿元),最大O2O服务商。
  • 连续7年获“天猫六星服务商”,覆盖十大平台(抖音、拼多多等)。

三、实控人:许浩的“快消基因”与资本野心

  • 背景:宝洁、通用电气前高管,以色列英飞尼迪投资背景,深谙快消品运营与资本运作。
  • 战略定位:推行“S-PIVOT”数字化模型(战略规划-模式升级-业务转型),强调技术驱动。
  • 团队架构:中层以上多来自快消外企,精细化运营能力突出。

四、风险因素:GMV繁荣下的隐忧

1. 营收净利双降,盈利模式存疑

  • 背离的曲线:2022-2024年GMV年增28.3%(达134.59亿),但营收从18.29亿降至16.99亿,净利润缩水30%至6043万。
  • 症结:为冲规模战略放弃低毛利业务(如宠物食品、美妆),反暴露客户黏性薄弱。

2. 客户集中度过高,业绩命悬一线

  • 前五大客户依赖:贡献收入超52%(2024年),GMV占比飙至80.4%。
  • 前车之鉴:同业丽人丽妆因丢失欧莱雅代理权,2024年营收暴跌37.4%。

3. 毛利率连年下滑,陷“低毛利陷阱”

  • 毛利率从24.0%(2022)降至21.8%(2024),因主推低毛利食品类产品。
  • 行业对比:代运营平均毛利率从45%降至32%,凯诘已低于行业均值。

4. 行业结构性变革,代运营价值稀释

  • 品牌自营化:宝洁、欧莱雅等自建团队,代运营商沦为“数字化苦力”。
  • 流量成本攀升:平台规则变动(如天猫取消返点)直接挤压利润。

5. 诉讼缠身,经营稳定性承压

  • 涉司法案件22起,案由包括侵害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服务合同纠纷等。
  • 2025年新增劳动合同纠纷,内部管理风险浮现。

五、未来之路:港股是“救命稻草”还是“最后一搏”?

  • 转型方向:募资用于技术基建与AI投入,但需验证能否突破“人力密集型”标签。
  • 估值困境:港股流动性低迷,同业宝尊市销率仅0.3倍(峰值3-5倍)。
  • 生死抉择:若无法在“出海+AI”赛道抢占先机,或难逃行业洗牌。

结语:凯诘的IPO故事,是电商代运营行业从“规模狂热”到“效率求生”的缩影。当GMV神话褪去,唯有重构技术护城河、打破客户依赖魔咒,方能在资本寒冬中幸存。


数据来源:港交所招股书、企查查风险扫描、行业研报及公司发展史料。

一、发展历程:从定制开发到多元布局

随手播集团公司成立于2017年,总部位于广州天河区,初期专注于为娱乐直播、精准营销及新零售行业提供定制化SaaS解决方案。2024年6月,公司推出线上营销解决方案服务,形成“SaaS+营销”双引擎模式,业务增速显著提升。

  • 财务里程碑
  • 2022-2024年,营收从4510万元跃升至9895万元,接近翻倍;净利润达3814万元(2024年)。
  • 2024年新业务(线上营销)贡献36.3%收入,成为第二增长曲线。

二、主营业务:直播SaaS为核心,协同营销突围

公司以模块化SaaS产品为核心,覆盖三大场景:

1、娱乐及社交网络直播(占SaaS收入69.4%):为平台提供实时音视频连接、观众互动等功能。

2、精准营销(15.6%):面向B2B企业的流量分析、广告策略优化服务。

3、新零售(15%):支持品牌直播营销活动。 2024年新增的线上营销解决方案(占比36.3%)通过广告投放与流量获取,与SaaS业务形成协同闭环。


三、实控人: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

创始人孔晓明(41岁)通过离岸公司环丰持股84.77%,担任董事会主席,主导公司战略与资源整合。其他股东包括:

  • 吴树镔(执行董事)持股4.23%;
  • 罗彩凤持股11%。 孔晓明同时担任多家关联企业董事,其工程硕士背景(华中科技大学)为技术路线奠定基础。

四、风险因素:高增长下的五大隐患(重点分析)

1. 客户集中度过高,稳定性存疑

  • 2022-2024年,前五大客户贡献收入占比100%、90.6%、67.7%,最大客户占比一度达69.3%。
  • 线上营销业务严重依赖单一大客户(2024年贡献超80%收入),合作波动可能引发业绩地震。

2. 现金流紧绷,融资依赖性强

  • 2024年末现金及等价物仅988万元,同比骤降48%。
  • 经营性现金流从3929万元(2023年)锐减至1242万元(2024年),主因应收款项激增2300万元。

3. 实控人持股链条脆弱

  • 孔晓明通过多层架构间接持股,若其他股东增持导致其控制权稀释,可能引发管理层动荡或战略转向。

4. 新业务根基未稳

  • 线上营销业务仅运营半年(2024年6月推出),尚未验证长期盈利能力,且流量成本高达3490万元(占该业务支出97%)。

5. 行业红海竞争加剧

  • 虽位列国内直播SaaS市场第十(份额1.0%),但头部企业垄断明显,技术迭代压力下,创新滞后可能被淘汰。

结语:机遇与挑战并存的IPO之路

随手播凭借定制化SaaS解决方案切入细分市场,营收三年翻倍的业绩亮眼。然而,客户依赖、现金流压力及控制权风险,为其港股上市之路蒙上阴影。若成功融资并优化客户结构,或可借数字化转型浪潮突围;反之,则可能暴露中小科技企业的典型生存困境。

数据来源:招股书及行业分析。

声明:本文基于公开信息整理,不构成投资建议。

“唯有敢于面对未知,双倍下注于未来的勇者,才能抓住未来的机遇。”——吴甘沙的创业宣言,如今成为驭势科技冲刺港股的真实写照。这家估值73亿的L4级自动驾驶企业,在9年烧光17亿融资后,带着2.65亿年收入与2.12亿亏损的财务成绩单,站上了资本市场的生死擂台。


01 发展历程:从实验室到港交所的生死时速

初创期(2016-2019):英特尔系精英的“隆中对”战略

2016年,时任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院长的吴甘沙与姜岩、周鑫等复旦系技术骨干辞职创业,成立驭势科技。他们放弃具身智能机器人方向,转而押注更易商业化的自动驾驶赛道。

创业仅10个月便推出首款无人驾驶概念车“城市移动包厢”,斩获德国红点设计大奖。但真正的转折点在2017年:香港国际机场无人物流项目落地,成为全球首个机场无人驾驶常态化运营案例。

商业化突破期(2019-2022)

2019年实现“去安全员”里程碑,香港机场项目实现完全无人化运营。同步攻克上汽通用五菱、巴斯夫等工业客户,将无人物流车植入汽车制造、化工巨头生产线。

技术架构“1+1+X”成型:1个智驾大脑硬件+1个U-Drive®全场景操作系统+X类车型适配,支撑多场景落地。至2022年,真无人运营里程突破100万公里,位居全球首位。

扩张期(2023至今)

2023年完成C轮融资,估值飙升至73亿元,东风资产、重庆科学城注资3亿元。

业务版图向中东、东南亚扩张:阿联酋无人巴士、沙特大学城配送车、新加坡樟宜机场物流车相继落地,海外收入目标占比60%-70%

2025年5月正式递交港股IPO申请,成为第10家冲刺18C章的特专科技公司。


02 主营业务:封闭场景的“隐形冠军”

驭势科技的商业护城河建立在封闭场景的绝对统治力上:

  • 机场场景垄断者:占据大中华区91.7%市场份额,服务香港、乌鲁木齐等17个中国机场及3个海外机场。香港机场项目实现超1000天无人化常态运营。
  • 厂区物流解决方案:为巴斯夫、徐福记等40余家工业企业提供室内外无缝衔接的无人运输,2024年成为该领域最大L4方案商。
  • 技术架构“车脑+云脑”:自研域控制器融合激光雷达、摄像头等多传感器,云端系统实现调度、诊断、数据闭环管理。

收入结构仍依赖硬件(2024年占比73.6%):

  • 自动驾驶车辆解决方案(55.2%)
  • 自动驾驶套件(18.4%)
  • 软件服务仅占25.4%。

03 实控人:英特尔系“复旦军团”的硬科技赌局

吴甘沙(持股16.44%)为核心控制人,通过一致行动协议联合姜岩(4.77%)、周鑫(2.38%)、彭进展(2.38%)掌控**42.22%**投票权。

团队烙印鲜明:

  • 全员拥有英特尔技术管理背景,吴甘沙曾任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院长
  • 复旦系校友网络:4位联合创始人毕业于复旦大学计算机系
  • 兄弟公司格灵深瞳(持股7.89%)提供AI技术协同。

04 风险因素:73亿估值背后的四重深渊

技术悬崖:L4级自动驾驶的“死亡谷”

  • 极端场景处理瓶颈:化工、机场等场景需应对强腐蚀、电磁干扰、密集人车混流,算法容错率接近零。招股书承认“极端案例需持续投入云端大模型解决”。
  • 硬件成本居高不下:激光雷达+多传感器方案使单车成本超50万元,2024年原材料成本同比激增87%,吞噬毛利率(降至43.7%)。
  • 法规滞后风险:国内L4级政策尚未放开,工信部强制2026年起L3+车辆安装数据记录系统,合规成本再增压。

商业化困局:项目制魔咒与出海变数

  • 收入严重依赖大客户:前五大客户贡献比超60%,香港机场单项目运营4年才实现盈利。
  • 标准化能力缺失:软件收入占比仅25.4%,定制化方案拖累规模效应。弗若斯特沙利文预警:2030年封闭场景市场规模将达415亿元,但竞争者已涌入。
  • 海外扩张文化冲突:中东项目需适配宗教礼仪(如女性专属车厢)、沙漠高温环境,本地化改造成本陡增。

现金流危机:融资续命倒计时

  • 烧钱速度惊人:2024年经营现金流净流出2.09亿元,研发开支占亏损比92.85%(1.96亿元)。
  • 弹药即将见底:C轮融资后现金仅剩2.22亿元,按当前亏损速率仅够支撑12个月
  • IPO募资必要性存疑:港股18C公司平均首发市盈率25倍,但驭势科技市销率已达27.5倍(73亿估值/2.65亿收入),估值回调风险巨大。

巨头绞杀:自动驾驶“修罗场”

  • 垂直场景遭遇夹击:希迪智驾(矿区)、西井科技(港口)等细分龙头抢食封闭场景份额。
  • 乘用车巨头降维打击:百度Apollo萝卜快跑2025年Q1订单1.4亿单,规模化碾压驭势科技(累计里程450万公里)。
  • 资本寒冬求生:美国Cruise烧光100亿美元后倒闭,行业警示L4级可能永无盈利日。

05 结语:一场豪赌的终局之战

吴甘沙曾以诸葛亮“隆中对”比喻战略:“商用车是益州根基,乘用车是待取的荆州”

但当下驭势科技更像在走钢丝——既要守住封闭场景的现金流,又要在技术迭代和巨头围剿中寻找生机。

港股18C通道是其最后的“粮草补给站”,若上市后3年内无法实现盈亏平衡,恐重蹈Cruise百亿美金灰飞烟灭的覆辙。

当资本耐心耗尽,技术理想主义终须向商业现实低头。 这场自动驾驶的豪赌,正在逼近终局。

“察势者明,趋势者智,驭势者独步天下。” 鬼谷子的箴言刻在驭势科技的名字里,但真正的考验是:当技术浪潮撞上资本冰河期,谁能活到独步天下的那天?


数据来源:驭势科技招股书(2025)、弗若斯特沙利文行业报告、财新网自动驾驶产业分析(2025.05)

一、从技术收购到港股闯关:力积存储的逆袭之路

1、技术奠基(2020-2021年) 2020年3月,应伟在浙江金华创立力积电子(后更名力积存储),以收购日本老牌存储企业Zentel Japan为核心战略。此次收购不仅获得110nm至25nm全系列DRAM技术专利,更继承了Zentel与台湾力晶积电(力积电)的成熟代工体系,一举填补国产利基型DRAM技术空白。

2、资本与产业绑定(2022-2024年)

  • 股东阵容:初始股东包括国产CPU龙头龙芯中科(持股5%),应伟之弟胡伟武(龙芯创始人)的产业资源深度介入;
  • 融资扩张:完成A轮融资后,对外投资9家企业,形成8家实体控制网,2024年跻身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
  • 技术突破:2024年实现WoW 3D异构堆叠技术量产,应用于矿机芯片,并启动HBM2E样品开发。

3、IPO临门一脚(2025年) 2025年5月28日,力积存储正式递交港股上市申请,募资拟投向HBM研发及产能扩张,目标成为国内首家HBM量产企业


二、双轮驱动的业务版图:内存芯片+AI存算的危与机

(1)当前现金牛:利基型DRAM

  • 产品覆盖:SDR至DDR4全世代芯片,2024年销量超1亿片,占营收70.2%;
  • 市场定位:避开消费级红海,主攻工业控制、汽车电子等利基市场,国内市占率11.3%(全球利基DRAM第四);
  • 客户依赖:华为、联想、惠普等头部企业占比52%,海外收入达30%。

(2)未来赌注:AI存算解决方案

  • 技术筹码:WoW 3D堆叠技术已商用,HBM2E芯片目标2026年量产,下一代产品瞄准57.6TB/s带宽(超国际主流40%);
  • 客户绑定:与国产AI芯片商江原科技、某“中国CPU龙头”(暗示龙芯)达成合作;
  • 收入瓶颈:AI业务尚未形成规模收入,2024年内存模组/KGD晶圆仅贡献29.7%营收。

犀利观点:力积存储的“技术光环”与实际营收严重错位——HBM量产若迟于2026年,或将被三星、SK海力士的降价攻势碾碎。


三、实控人“应氏帝国”:44.6%股权的隐秘控制网

  • 股权金字塔:应伟通过杭州鼎辕宁波鹰溪等11家关联实体,以多层架构控制公司44.6%股权,董事会副主席林国雄等高管嵌套持股;
  • 天价薪酬争议:2023年应伟年薪超8000万元(含股份支付),占当年亏损额的33%;
  • 龙芯血缘牌:借力胞弟胡伟武(龙芯创始人)的政企资源,切入信创、电信运营商市场。

四、风险暴雷点:四大生死劫压顶⚠️

1. 财务失血:亏损黑洞与现金流枯竭

  • 三年累亏4.92亿:2022-2024年净亏损1.39亿、2.44亿、1.09亿,2023年股份支付费用激增致亏损放大;
  • 现金流告急:经营活动现金净流出持续三年(2024年净流出1823万),账面现金仅5369万元(2025Q1);
  • 存货地雷:2023年计提存货减值损失2968万元,DRAM价格波动下减值风险高企。

2. 供应链命门:代工锁喉与原料卡脖

  • 力积电依赖症:100%晶圆代工由台湾力积电承担,2022年采购占比34.4%(2024年仍达42.4%);
  • 供应商集中度76.2%:前五大供应商掌控四分之三采购额,晶圆价格波动直接冲击毛利率。

3. 技术豪赌:HBM量产生死线

  • 国际巨头的降维打击:三星、SK海力士已量产HBM3E,力积存储HBM2E进度落后两代;
  • 研发人力短板:73人研发团队(53%为员工总数),不足三星HBM部门的1/10;
  • 专利隐患:81项专利集中于成熟制程,HBM核心中介层技术未形成壁垒。

4. 治理暗雷:控制权集中与客户塌方

  • 大客户绑架: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52%-66.8%,若华为、联想订单波动将引发业绩地震;
  • 股权激励反噬:2023年股份支付费用1.51亿元,未来或持续摊薄股东权益。

五、突围or出局?国产存储的至暗时刻

力积存储的港股IPO,本质是一场技术、资本与时间的对赌

  • 胜算筹码:WoW 3D堆叠技术商用落地、国产AI芯片客户绑定、龙芯生态协同;
  • 致命倒计时:若2026年前HBM未实现量产,国际巨头降价+长鑫/长存挤压将致其边缘化。

核心结论

“用DRAM的现金流养HBM的野心”模式已逼近临界点——

港股募资若未达预期,力积存储或成周期绞杀下的下一个牺牲品。

(数据来源:港交所招股书、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企业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