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核心风险:商业化未卜,盈利遥遥无期

银诺医药的核心产品苏帕鲁肽(治疗2型糖尿病的GLP-1受体激动剂)虽已进入III期临床,但距离真正商业化仍面临三大挑战:

1、市场竞争惨烈:GLP-1赛道已成”红海”,诺和诺德(司美格鲁肽)、礼来(替尔泊肽)等国际巨头已占据主导地位,国内恒瑞、信达等药企也在加速布局。银诺医药作为后来者,如何抢占市场份额?

2、定价与医保压力:同类药物年治疗费用高达数万元,若苏帕鲁肽无法进入医保或定价过高,患者可及性将大打折扣。

3、销售网络空白:公司目前无商业化团队,依赖第三方推广,能否快速建立销售能力存疑。

数据支撑: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中国GLP-1药物市场规模虽高速增长(2023年约50亿元),但头部企业已瓜分超80%份额,新入局者需投入巨额销售费用才能分一杯羹。


二、研发烧钱不止,现金流承压

银诺医药的研发投入占比极高,2023年研发费用达4.9亿元,而账面现金仅4亿元。若后续临床试验失败或融资受阻,资金链可能断裂。

风险点

  • III期临床失败率高达40%(行业平均数据);
  • 若上市后无法快速盈利,可能陷入”融资-烧钱-再融资”的恶性循环。

三、政策与专利风险

1、医保谈判降价压力:国内创新药普遍面临医保局”灵魂砍价”,如PD-1药物价格降幅超80%。苏帕鲁肽若无法证明”差异化优势”,可能被迫大幅降价。

2、专利悬崖:核心专利2035年到期,若无法通过改良剂型或适应症扩展延长生命周期,未来收入将锐减。


四、行业对比:银诺的”护城河”有多深?

结论:银诺医药在资金、团队、市场经验上均处劣势,能否突围存疑。


五、发展历程

2014年:成立于广州,聚焦糖尿病创新药研发;

2018年:获B轮融资(金额未披露),推进苏帕鲁肽临床;

2021年:苏帕鲁肽获批IND,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2024年12月:首次递表港交所,后失效;

2025年6月:再次递表,目前处于”处理中”状态。

数据来源:公司招股书、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国家药监局公开信息。


结语

银诺医药的IPO之路充满不确定性。在资本寒冬与行业内卷的双重夹击下,它能否成为”中国版诺和诺德”?投资者需警惕高风险下的高回报诱惑。

账上现金仅剩9.48亿,流动比率跌破1,这家明星企业站在悬崖边缘

半导体行业又一家“流血上市”的明星企业浮出水面。2025年6月13日,被誉为半导体“独角兽”的上海超硅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超硅”)科创板IPO申请获受理,揭开了这家企业光鲜外表下的真实财务状况——三年巨亏31.46亿元,毛利率连续三年为负,市场份额仅1.6%,客户集中度飙升至危险水平。

在资本市场的聚光灯下,这家由中科院博士陈猛创立的企业,正面临着一场生死时速的考验。

财务黑洞:越卖越亏的怪圈

翻开上海超硅的招股书,一组数据令人触目惊心:

2022年至2024年,公司营收分别为9.21亿元、9.28亿元、13.27亿元,看似稳步增长;但同期净利润却是-8.03亿元、-10.44亿元、-12.99亿元,亏损额逐年扩大,三年累计亏损高达31.46亿元。

更令人担忧的是其毛利率表现:2022年-11.09%,2023年-7.05%,2024年-3.31%。这意味着公司每卖出一块钱产品,就要倒贴几分钱。在半导体产品与设备行业的142家可比企业中,2024年上海超硅的毛利率排名倒数第五

“公司半导体大尺寸硅片业务前期资本投入较大,相关产品尚处在认证阶段,产品的销售价格无法覆盖单位成本,目前产能利用率低,资产折旧和停工损失等因素可能对公司财务状况产生不利影响。”招股书中如此坦言。

市场份额困局:1.6%的尴尬

作为半导体产业链的核心基础材料,硅片市场早已被国际巨头垄断。尽管上海超硅已成功进入全球前20大集成电路制造商中的19家供应链体系,但其2024年全球市场份额仅有1.60%

这一数字揭示了残酷的现实: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上海超硅仍是一个“小玩家”。与国际巨头相比,公司规模小、市场占有率低,护城河并不深厚。

更危险的是客户集中度持续攀升。2023年前五大客户营收占比58.33%,2024年迅速飙升至63.66%。这意味着公司命脉掌握在少数几家大客户手中,一旦其中任何一家需求生变,都可能对公司业绩造成毁灭性打击。

研发投入不足:技术追赶的隐忧

在技术密集型的半导体行业,研发投入是企业的生命线。上海超硅作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24年研发费用为2.46亿元,在142家可比企业中排名第61位,远低于行业平均的4.14亿元

与国内同行相比,这一投入也显得捉襟见肘。中芯国际、韦尔股份等行业龙头研发投入都在数十亿级别,即使是同在上海的晶丰明源、南芯科技等企业,研发投入也高于上海超硅。

招股书坦承:“公司研发不能紧跟半导体工艺制程演进和客户技术迭代的风险。”在摩尔定律仍在推进的今天,技术迭代缓慢意味着随时可能被市场淘汰。

资金链紧绷:流动比率跌破警戒线

财务数据显示,上海超硅的资产负债率从2022年的40.27%攀升至2024年的52.33%,流动比率则从3.37骤降至0.98。流动比率跌破1意味着公司的短期偿债能力亮起红灯

更令人担忧的是货币资金持续缩水:2023年下滑47.19%至11.44亿元,2024年又下滑17.08%至9.48亿元。与此同时,公司正处在产能快速爬坡期,对营运资金需求极高。

此次IPO,上海超硅拟募资49.65亿元,其中15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但若上市进程受阻,公司可能面临资金链断裂的危险。

产能利用率谜团:监管拷问的核心

上海超硅拥有设计产能达每月70万片的300mm半导体硅片生产线,以及设计产能为每月40万片的200mm半导体硅片生产线。但招股书中却未披露具体的产能利用率和良率数据。

这恰恰是监管部门关注的重点。据报道,监管部门在问询函中已要求公司披露具体的产能利用率、良率数据以及技术迭代路线图,以证明其能够通过扩产降低成本,并满足先进制程的需求。

产能利用率不足将导致设备折旧成本高企,而良率低下则直接影响产品竞争力。这两个指标是判断半导体制造企业健康度的关键,也是上海超硅扭亏为盈的核心变量。

悬崖边的豪赌

上海超硅的IPO是一场生死时速的竞赛。公司创始人陈猛直接持有公司3.12%的表决权,通过上海沅芷和上海沅英控制公司48.52%的表决权,合计控制51.64%的表决权。这位中科院博士的创业梦想,如今寄托在资本市场的输血上。

半导体硅片行业的特点是 “高投入、长周期、大风险”。一条300mm硅片生产线投资动辄数十亿元,从建厂到量产需要3-5年,从量产到盈利又需要3-5年。上海超硅选择了科创板同股不同权的第二套上市标准,即“预计市值不低于50亿元,且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低于5亿元”。

但市场质疑的是:在连续三年亏损扩大、毛利率为负、市场份额仅1.6%的情况下,公司如何支撑50亿市值?又如何说服投资者相信其能在这场豪赌中胜出?

账上现金仅剩9.48亿元,流动比率跌破1,产能爬坡急需资金……上海超硅正站在悬崖边上。科创板IPO是其最后的救命稻草,但即使成功上市,等待它的仍将是一条充满荆棘的扭亏之路。

半导体产业需要长期主义者,但资本市场留给上海超硅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发展历程

初创与技术积累(2008-2016年)

  • 2008年7月:中科院博士陈猛在上海松江创立上海超硅,瞄准国内空白的大尺寸硅片市场,主攻技术难度最高的300mm硅片。
  • 2011-2012年:成为台积电战略合作伙伴,获“杰出供应商表现奖”。
  • 2016年:建成国内首条300mm硅片产线,填补国内技术空白。

产能扩张与全球化(2017-2024年)

  • 2017-2018年:200mm和300mm硅片分别实现首次发货。
  • 2020年:300mm硅片正式对外供货,上海工厂全自动产线投产。
  • 2021年:完成股改,启动300mm硅片全自动智能化产线(BigFab)建设,连续7年被列为上海市重大工程。
  • 2024年:在上海、重庆建立三大生产基地,产品覆盖200mm/300mm抛光片、外延片等,产能突破每月100万片,成为国内唯一实现12英寸硅片量产企业。

客户与市场

  • 客户覆盖全球前20大晶圆厂中的19家,包括台积电、中芯国际、美光等,产品销往中国大陆、欧美、日韩等市场。

线索征集 V : hurycap

广西灵山县的牧场里,水牛低头咀嚼草料,它们的乳汁正被包装成“高端水牛奶”,支撑着一家企业的60亿市值野心。百菲乳业,这家号称“水牛奶第二股”的企业,在2025年6月第三次向上交所递交招股书,试图用14.23亿年营收、3亿净利润的光鲜数据叩开资本市场大门。但撕开网红爆款的外衣,七大风险正像定时炸弹般滴答作响——


一、业绩暴增的魔法:原奶价格暴跌下的“纸面富贵”

  • 40%毛利率神话:2024年,百菲乳业毛利率飙升至40.14%,碾压伊利(28%)、光明(25%)。但这并非技术壁垒的胜利,而是原奶价格暴跌的馈赠——当年采购价低至3.07元/公斤,同比降幅超10%。
  • 现金流暗藏杀机:营收增长32.33%的同时,经营净现金流反而下降3%。利润增长?更像是仓库里堆积的“牛奶湖”。

二、奶源赌局:90%外购的“命门”与6倍溢价收购疑云

  • 公司90%生水牛乳依赖外购,而水牛奶产量仅占全国牛奶的0.1%。奶源争夺战早已白热化,但水牛产奶量仅有普通奶牛的1/4(2吨/年 vs 8吨/年),且育种周期长达12年,远水难解近渴。
  • 2024年,公司突击以6000万元收购净资产仅880万元的塞上牧业,溢价近6倍,同年关联交易激增至8912万元。交易所灵魂拷问:是否存在向实控人吴守允家族的利益输送?

三、研发摆烂:0.6%的投入,网红泡沫能吹多久?

  • 研发投入常年低于0.6%,2021-2023年研发占比仅0.54%,而伊利、蒙牛超3%。23项专利中,18项是外观设计,核心灭菌技术竟依赖代工厂。
  • 网红带货贡献超50%营收,但退货率高达35%(行业均值15%)。复购率从2023年的45%暴跌至2024年的32%,消费者正对“高端水牛奶”审美疲劳。前车之鉴?钟薛高、认养一头牛已给出答案。

四、IPO仰卧起坐:三年四换战场,北交所“半月游”闹剧

  • 2018年新三板退市,2023年主板折戟,2024年北交所申请20天闪电撤回,2025年再战主板。
  • 撤退原因?北交所要求研发占比超3%,而百菲仅0.55%。如今募资额却从5.7亿膨胀至10亿,核心问题未解,上市失败或触发超10亿股份回购危机。

五、家族资本局:81.49%控股与“一言堂”治理

  • 吴守允家族控股81.49%,董事会9席中6席为亲属。儿子吴联侨持股0.1675%却分管供应链,女儿吴珊珊突击退出主要成员名单。
  • 地方三年补贴超2亿元,叠加西部大开发15%所得税优惠,若政策退坡,净利润恐遭腰斩。

六、15条财务预警:销售费用暴涨80%的“吸毒式增长”

  • 新浪财经鹰眼系统触发15条风险警报:2024年销售费用暴增80.14%(营收增速仅32.33%),疑似“烧钱换流量”。
  • 应收账款周转率从174次骤降至72次,经销商渠道占比68.77%,一旦渠道崩盘,纸面繁荣瞬间瓦解。

七、诉讼与食安雷区:千万债务纠纷与菌落超标召回史

  • 未决诉讼涉及2980万货款纠纷,案件拖延9年未决。
  • 2023年某批次产品因菌落超标被召回,而奶源合作社模式导致质量波动,埋下食品安全地雷。

结语:水牛奶不需要神话,需要真相

吴守允的资本游戏,实则是小众品类与贪婪野心的对决。当伊利安慕希水牛奶杀入战场(终端价3元/盒 vs 百菲4.16元),当研发摆烂遭遇监管追问,这场IPO已成生死赌局。

资本可以讲故事,但水牛不会撒谎。 它们低头产奶,抬头看见的却是家族套现、网红泡沫与奶源暗战。若成功上市,百菲或成农业资本化标杆;若失败,则是消费股泡沫的又一具尸体——而牧场里的水牛,注定是唯一沉默的输家。

发展历程:区域乳企的资本冲刺之路

1、早期扎根:百菲乳业起源于广西灵山县,依托当地水牛养殖资源,主打”水牛奶”差异化路线,避开与伊利、蒙牛的常温奶正面竞争。

2、区域扩张:通过”合作社+牧场”模式整合广西水牛资源,逐步覆盖华南市场,并借助电商和网红带货打开全国销路。

3、资本化尝试

  • 2018年:从新三板退市,或因流动性不足。
  • 2023年:冲击沪市主板失败,被质疑研发薄弱(当年研发占比仅0.54%)。
  • 2024年:转战北交所,但20天后闪电撤回,或因关联交易问题。
  • 2025年:再战沪市主板,募资额从5.7亿增至10亿,估值目标或达60亿。

核心竞争优势

1、品类红利:水牛奶毛利率超40%,远高于普通牛奶(伊利28%、光明25%),且市场渗透率不足1%,具备溢价空间。

2、网红爆款:通过抖音、小红书等平台打造”高端水牛奶”标签,复购率一度达45%(2023年数据),但2024年下滑至32%。

3、政策红利:享受西部大开发15%所得税优惠及地方补贴,近三年累计获补超2亿元。

线索or商务 V:hurycap

账面上的微薄盈利,掩盖不住这家“全球最大AI具身家庭机器人企业”的致命软肋。

当人形机器人企业仍在为商业化发愁时,卧安机器人凭借指纹门锁机器人、窗帘机器人等“非人形”产品,率先实现了盈利突破。2024年,这家由“大疆教父”李泽湘孵化的企业营收达6.1亿元,但还未盈利。

然而,在6月16日向港交所递交的招股书中,这家自称“全球最大AI具身家庭机器人系统提供商”的企业,却暴露出令人触目惊心的风险隐患。

95%的收入依赖海外市场64.2%的销售绑在亚马逊平台650万元的外汇亏损同比激增301%,——这些数字勾勒出一幅脆弱的商业图景。


海外依赖症:地缘政治下的危险游戏

卧安机器人的海外业务版图看似辉煌,实则暗藏杀机。2022-2024年间,日本、欧洲、北美三大市场贡献了95%以上的收入,其中日本市场独占57.7% 的份额。

这种畸形的市场结构使企业命悬一线。

汇率波动已成为利润的隐形杀手。2024年公司外汇亏损高达649.4万元,较上年激增301.11%。招股书坦承,日元兑人民币持续贬值是罪魁祸首——而日元恰恰是其主要结算货币之一。

更凶险的是贸易政策的不确定性。所有产品均在中国生产,销往海外市场必须面对美国的关税大棒。2025年特朗普政府推行的 “对等关税”政策 已加剧全球贸易紧张局势。

“关税在短期内可能导致产品进入北美成本增加、售价上涨、竞争力下降,”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长张孝荣指出,“企业需优化供应链布局,拓展其他市场”。

但卧安机器人的招股书中,对化解地缘政治风险的实质性策略只字未提

现金流危机:保理融资的饮鸩止渴

财务数据显示,这家年入6亿的企业竟陷入 “入不敷出”的窘境。2024年,其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为-3127.8万元,同比恶化227.04%

为缓解现金流压力,公司采取了一种危险的财务操作:向银行转让贸易应收款换取贷款。2022-2024年间,转让金额分别达1.19亿元、1.47亿元及8810万元

这种 “保理融资”实为双刃剑。根据银行协议,若贸易债务人延迟付款超过120天,公司需赔偿利息损失。在高度依赖海外零售商的背景下,这种风险被指数级放大。

更令人担忧的是,公司计划将IPO募资中的一部分用于 “偿还银行贷款” ,包括一笔4.36亿日元的贸易应收款项保理融资。用股东的钱填补流动性窟窿,这种资本操作背后是财务结构的深层危机。

成本困局:高额费用吞噬微薄利润

卧安机器人2024年实现微利,但细看其成本结构,隐患触目惊心:

  • 研发开支1.12亿元,三年复合增长率29.9%
  • 销售费用1.72亿元,三年复合增长率34.7%
  • 两项费用合计占总收入比重高达46.5%

在销售渠道上,公司过度依赖亚马逊平台。2024年,仅Amazon SC和VC两个渠道就贡献了3.92亿元收入,占总营收的64.2%。这种“把命脉交给平台”的模式,使其随时面临平台政策变动的降维打击。

更讽刺的是,尽管打着 “AI具身家庭机器人” 的高科技旗号,其主力产品却是均价仅226元的门锁机器人和249元的窗帘机器人。中国企业资本联盟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直言:“卧安机器人可能无法完全按照高端具身智能企业的估值逻辑进行评估”。

技术隐忧:廉价科技产品的安全悖论

在招股书描绘的宏伟蓝图中,卧安机器人将构建覆盖 “智能操控、家务劳动、养老护理” 的全场景生态系统。但低价策略与技术深度存在天然矛盾

行业分析显示,家用机器人面临多重安全风险

  • 硬件故障风险:零部件质量缺陷可能导致功能失效
  • 软件漏洞风险:黑客可能通过系统漏洞控制设备
  • 数据安全风险:视觉/听觉传感器可能泄露用户隐私

“机器人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可能存在安全漏洞,”安全专家警告,“黑客可利用这些漏洞对机器人进行攻击,控制机器人,窃取数据或破坏系统”。

而卧安机器人的招股书对安全防护措施的描述相当模糊,仅泛泛提及“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当69元的智能传感器和81元的智能中枢要承担家庭安防重任时,其可靠性令人忧心。

市场暗礁:双重夹击下的生存挑战

卧安机器人还面临双重市场挤压。

国际竞争方面,虽然其目前占据全球11.9% 的市场份额,但行业研究报告指出:“随着特种机器人产业的发展,行业市场竞争程度日益加剧”。新兴机器人厂商的快速涌入,正在蚕食先发者的市场空间。

国内市场开拓更是步履维艰。招股书显示,2024年国内收入占比不足5%。在扫地机器人价格战白热化、小米生态链强势占领智能家居入口的背景下,卧安机器人如何杀回本土市场仍是未解之谜。

更值得警惕的是资本负债结构恶化:流动资金比率从2022年的2.7 降至2024年的1.8,资本负债比率持续攀升。这种财务指标的恶化发生在IPO前夕,不免令人质疑其持续经营能力。

资本市场的聚光灯下,卧安机器人的“非人形”突围战略曾被视为行业破局的希望。但当招股书揭开华丽面纱,暴露出的却是海外收入占比95%的地缘政治风险经营现金流-3127.8万元的流动性危机、以及46.5%收入被研发销售费用吞噬的成本困局

李泽湘加持的明星光环,掩盖不了产品单价不足300元的“廉价科技”本质;全球市场份额第一的桂冠,抵消不了亚马逊渠道依赖症的致命隐患。

这家试图用IPO募资偿还银行贷款的企业,能否在贸易摩擦加剧的逆全球化浪潮中活下去,仍是悬在投资者心头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发展历程

创立初期(2015-2017年)

  • 2015年:哈工大校友李志晨与潘阳联合创立卧安科技(后重组为卧安机器人),初期聚焦智能家居控制设备研发。
  • 2016年:通过日本Kickstarter众筹推出“Switch Box”(小型自动开关装置),目标达成率超2000%,验证市场潜力。
  • 2017年:推出全球首款手指机器人 SwitchBot Bot,实现传统家电智能化操控,奠定产品基础。

技术升级与全球化起步(2018-2022年)

  • 2018年:获李泽湘、高秉强等教授支持,入驻松山湖机器人研究院孵化体系,完成公司重组并引入Pre-A轮融资。
  • 2020年:推出全球首款窗帘机器人 SwitchBot Curtain,采用磁吸低噪设计,成本控制在500元内。
  • 2022年:发布指纹门锁机器人 SwitchBot Lock,同步拓展欧洲、北美市场,海外收入占比超95%。

系统化产品与商业化突破(2023-2025年)

  • 2023年:推出全球首款商业化增强型移动机器人 SwitchBot S10,支持清洁、空气净化等多功能模块化组合。
  • 2025年5月:发布全球首款集成语言大模型与边缘计算的 AI智慧家庭中枢,强化自主决策能力。
  • 2025年6月: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拟成为“AI具身机器人第一股”。

融资历程

早期融资(2017-2020年)

  • 2017年:天使轮融资400万元,由XBOTPARK基金(李泽湘系)、啟赋资本、朗科投资等参与,估值约2000万元。
  • 2018年:Pre-A轮融资500万元,松山湖机器人研究院、吴曦等投资。
  • 2020年:A轮融资1200万元,李泽湘、高秉强、吴宏等教授及关联机构领投。

成长期融资(2021-2022年)

  • 2021年2月:A+轮融资3500万元,银泰资本、清科创投、源码资本等参与。
  • 2021年5月:源码资本增持2000万元,高瓴资本首次入股1361万元。
  • 2021年11月:B轮融资超6000万元,高瓴资本、源码资本、李泽湘等追加投资。
  • 2022年3月:B+轮融资2亿元,达晨财智、国调创新等机构进入,投后估值达18亿元。

Pre-IPO融资(2025年)

  • 2025年5月:C轮融资7000万元,由高秉强旗下Brizan Ventures V领投,投后估值飙升至40.48亿元。

关键里程碑总结


补充说明

  • 核心团队:创始人李志晨(持股21.82%)、潘阳(持股14.47%)主导技术,李泽湘(持股12.98%)、高秉强(持股9.72%)担任非执行董事并提供战略资源。
  • 上市规划:IPO募资拟用于研发AI具身技术、拓展全球渠道及品牌建设。

如需更详细财务数据或产品细节,可进一步查阅招股书原文。


线索征集V : hurycap

财务窟窿与高薪口袋并存,研发投入与商业变现倒挂,这家冲刺“核药第一股”的企业正上演着一场危险的资本游戏。

北京先通国际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已过去三周,市场期待中的“核药第一股”光环正被一连串风险数据蒙上阴影。

2023年至2024年,这家公司累计亏损4.65亿元,净负债高达11.71亿元,现金储备仅4.72亿元。与此同时,董事长和CEO两位高管在这两年间拿走了超过4060万元的薪酬

更令人费解的是,在号称“高投入、长周期”的核药领域,先通医药的研发开支竟从2023年的2.97亿元降至2024年的2.28亿元,核心产品研发投入更是从1.53亿元骤降至0.97亿元


01 财务深渊:亏损与债务的双重绞索

财务数据揭示了先通医药的生存危机。2023年,公司营收仅1023万元,亏损却高达3.09亿元;2024年营收增至4406万元,亏损仍达1.56亿元。两年时间,累计亏损4.65亿元的财务窟窿触目惊心。

更令人担忧的是公司的债务状况。截至2024年底,净负债达11.71亿元,而现金及等价物仅4.72亿元。短期偿债压力巨大,流动性危机随时可能爆发。

公司坦承:“预计在未来至少几年内,随着进一步推进临床前研究、继续临床开发以及寻求监管机构批准公司的候选产品,在这些产品推向市场前将产生大量开支和经营亏损。”

这无异于承认,财务黑洞还将持续扩大。在核药这个“烧钱”赛道,先通医药的财务耐力正面临极限考验。

02 研发投入反常缩减:创新承诺的自我背叛

在生物医药行业,研发投入是衡量企业创新决心的核心指标。然而先通医药的数据却令人大跌眼镜。

2023年至2024年,公司研发开支从2.97亿元降至2.28亿元缩减近7000万元;核心产品的研发成本更是从1.53亿元腰斩至0.97亿元。这种反常现象与核药领域“高投入、长周期”的特性背道而驰。

公司解释称:“研发开支波动主要是由于公司不同候选产品的临床前研究、IIT及临床研究不断推进所致。” 但这一说法难以服众。

与此同时,销售及分销开支却从1385万元增至2435万元,同比增长75.8%。在核心产品尚未形成市场竞争力的情况下,这种“重营销、轻研发”的策略选择令人质疑其创新诚意。

03 高管薪酬争议:亏损企业的天价报酬

在巨额亏损背景下,高管薪酬成为刺眼的焦点。2023年,董事长徐新盛薪酬1583.7万元,CEO唐艳旻薪酬902.4万元;2024年,徐新盛薪酬113.9万元,唐艳旻薪酬则跃升至1464.4万元

短短两年,两位高管拿走超过4064万元的薪酬,与公司4.65亿元的亏损形成荒诞对比。这种激励机制的合理性引发投资者强烈质疑。

更微妙的是股权结构变化。创始人徐新盛直接持股仅11.32%,通过一致行动人合计控制27.03%股权。早期股东王鹏(曾担任联合CEO)从股东名单中神秘消失,招股书却未作任何解释。

这种治理不透明为未来埋下隐患。上市后股权进一步稀释,可能削弱决策效率,加剧治理风险。

04 研发与审批:创新药企的生死赌局

先通医药的研发管线看似丰富,覆盖肿瘤学、神经退行性疾病及心血管疾病三大领域,包含15项资产。但每个项目都暗藏风险。

核心产品HC-1119正同步开展两个临床III期试验和一个II/III期临床试验。公司坦承:“尽管HC-1119在临床前和前期临床试验中均表现出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但临床前研究及前期临床研究结果不能完全预示临床试验的最终结果。”

另一款在研产品HP501作为URAT1抑制剂,面临更严峻的安全性考验。现有URAT1抑制剂如苯溴马隆有发生爆发性肝炎的风险,雷西纳德具有升高血肌酐、损伤肾功能等副作用。

尽管HP501具有不同母核结构,但药物安全性风险如影随形。一旦在后续临床试验中出现安全问题,整个研发管线可能遭受重创。

05 法律与公司治理:暗雷遍布的监管雷区

先通医药的法律风险图谱令人不安。公司历史上存在委托持股问题,虽已清理完毕,但自然人曹杰对涉及5万股股份的清理结果提出异议。虽然仅占股0.08%,但股权纠纷的隐患未除

更值得警惕的是行业合规风险。医药行业贿赂案件频发,随着新版《药品管理法》实施,监管力度持续加大。公司承认:“无法完全控制员工及推广商不发生违规行为”,一旦发生不正当商业行为,将严重影响产品参与药品采购招标的资格。

公司治理同样存在短板。股份公司成立于2016年3月,各项管理控制制度“执行尚未经过一个完整经营周期的实践检验”。随着规模扩大,治理能力能否跟上发展需求仍是未知数。

06 商业模式与盈利困境:核药明星的尴尬现实

作为“核药第一股”的候选者,先通医药的商业化能力却令人担忧。2024年,公司4406万元营收中,过半来自CRO/CDMO服务(2716万元),而非核心核药产品销售。

这种“以副业养主业”的模式暴露了其商业化初期的尴尬。公司坦承:“尚无成功营销或销售产品的可靠记录。就产品及未来获批在研产品组建商业团队、进行全面的市场分析、获得许可及批文或管理销售团队等方面经验有限。”

生产基地建设进度也面临考验。除已投产的无锡和中山基地外,绵阳基地预计2025年第三季度投产。能否如期完成,将直接影响产品供应能力。

与此同时,公司还面临税收优惠取消的风险。子公司海南先通的高新技术企业证书到期后,若无法重新获得资格,15%的优惠税率将被取消,进一步挤压利润空间。


高管薪酬与研发投入的此消彼长,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先通医药的激励机制可能已经错位。当管理层在亏损中拿走4000万,而研发投入被砍掉7000万时,所谓的“创新承诺”显得苍白无力。

股权纠纷的历史遗留问题、公司治理的短板、商业化能力的欠缺,交织成一张风险网络。在核药这片充满希望的蓝海中,先通医药能否从“第一股”蜕变为“第一流”,时间会给出答案——前提是,它得先活到那个时候

一家“零产品上市、三年亏10亿、现金枯竭”的生物科技公司,如何让资本甘心买单?

一、临床“死亡谷”:核心管线的致命软肋

1、“孤儿药”陷阱 维立志博的核心产品LBL-024(全球首个进入关键性临床的PD-L1/4-1BB双抗)瞄准的是肺外神经内分泌癌——一种患者基数极小的罕见癌症。招股书承认,该适应症患者群体“自然生存期有限”,且临床II期失败率高达80%以上(行业素有“死亡之谷”之称)。更致命的是,PD-L1抑制剂在该适应症中疗效存疑,至今全球无同类药物获批。

2、竞品围剿下的商业化困局 即使LBL-024成功上市,也将直面PD-1/L1红海市场的绞杀。目前全球已有超20款PD-1/L1药物上市,价格战已让年治疗费用降至5万元以下。而维立志博的另两款临床产品(LBL-034、LBL-033)仅处于Ⅰ期,进度落后竞品3-5年。


二、财务黑洞:10亿亏损与断裂的现金流

1、“烧钱永动机”模式

  • 零收入困局:除2023年靠百济神州桥接研究获得886.5万元收入外,公司无任何产品销售。
  • 亏损无底洞:2022-2025年Q1累计亏损超10亿。
  • 现金告急:截至2025年3月,账面现金4.31亿元,但流动负债高达4.62亿,首次出现现金无法覆盖短债。按2023年研发开支2.31亿计算,剩余资金仅够支撑3个月研发

2、合作崩盘:唯一收入来源断裂 2025年初,公司唯一合作伙伴百济神州突然终止LBL-007授权协议,切断其唯一创收路径。此前该协议潜在价值达7.72亿美元,如今化为泡影。


三、管理雷区:突击入股与高管套现疑云

1、“精准踩点”的突击入股 2024年11月22日,维立志博完成C轮融资(募资1.3亿),一周后(11月29日)立即递交招股书。投资方新丝路资本实控人王茂廷系上海市浦东新区政协委员,其突击入股被质疑存在“利益输送”。

2、高管天价薪酬VS公司巨亏 2024年,创始人康小强、赖寿鹏薪酬(含股份支付)分别高达2300万元、630万元,同比暴涨124%。而同期公司亏损1.8亿,现金濒临断裂——高管套现与公司困境形成魔幻对比

终极拷问:谁在为这场豪赌买单?

维立志博的IPO本质是一场“生死时速”:

  • 若上市失败:现金枯竭将迫使研发停滞,14条管线(含6款临床产品)或全面崩盘;
  • 若上市成功:二级市场投资者将接盘估值31.3亿的“临床赌局”,市研率13.55倍远超港股生物科技中位数(7.51倍)。

资本风云志锐评:当“科学梦想”披上“资本赌局”的外衣,维立志博的IPO已成中国创新药泡沫的缩影——要么成为PD-1后的下一个神话,要么沦为港股18A第47具“尸骸”。

医疗器械流通巨头的光环下,是政策绞杀下的利润残骸、高筑的债台和一场精心设计的资本游戏。

冠脉支架价格暴跌90%,曾经近20亿元的年收入瞬间蒸发成4亿元;资产负债率飙升至86.5%,远超行业平均水平;连续三年大额分红2.27亿元,却要上市募资2.4亿元“补充流动资金”——这就是医疗器械流通商建发致新冲击创业板背后的残酷真相。

在集采政策的重锤下,这家公司的核心产品价格遭遇“膝斩式下跌”,却仍要顶着高负债、负现金流的财务危局上演一场“上市续命”的资本大戏。更令人咋舌的是,在现金流捉襟见肘之际,控股股东竟通过三年分红拿走超1亿元真金白银。


01 政策绞肉机:90%价格蒸发与盈利根基崩塌

2019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治理高值医用耗材改革方案》,一场针对医疗器械价格的“大绞杀”正式拉开帷幕。对建发致新而言,这无异于一场灭顶之灾。

心血管介入产品——这家公司曾经的王牌业务,在集采政策下遭遇毁灭性打击。2021年,其冠脉支架产品价格降幅高达90%,直接导致该产品收入从2020年的19.16亿元暴跌至2021年的4.14亿元,毛利更是从9644.81万元缩水至3762.72万元

“销售数量增长根本不足以弥补价格下跌带来的损失”,建发致新在回复函中无奈承认。

更可怕的是,这种打击还在持续蔓延。报告期内,公司心血管介入产品收入占比从81.93%一路下滑至60.77%,但仍是最主要的收入来源。随着全国31个省份全面实施集采政策,更多产品被纳入集采范围已成定局。

与此同时,“两票制”政策如影随形,医疗器械流通环节被大幅压缩。建发致新赖以生存的多级分销模式面临瓦解风险,公司不得不承认:“在执行‘两票制’区域内无法对终端医疗机构客户完成销售。”


02 财务危局:87%负债率与现金流“黑洞”

在集采政策的碾压下,建发致新的财务指标呈现出一幅令人触目惊心的画面。

负债率畸高,偿债能力堪忧

建发致新的资产负债率一路飙升,从2019年的78.70%攀升至2025年Q1的86.5%,远高于同行业可比公司平均值的68%。这意味着公司近九成的资产是靠借债支撑的,财务风险一触即发。

更令人担忧的是,公司的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持续下滑,2024年分别降至1.12倍和0.81倍,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简单来说,公司短期偿债能力已亮起红灯

现金流持续为负,经营陷入恶性循环

建发致新的经营性现金流状况更为糟糕:

2019年:4.03亿元

2020年:-120.15万元

2021年:-7.33亿元

2022年:-6.28亿元

2023年:-3.75亿元

2024年:1.64亿

2025Q1:-6.4亿

连续三年半经营性现金流为负,累计净流出近18亿元。公司解释称是由于“存货采购金额持续增加”和“医院回款周期较长”,但这恰恰暴露了其商业模式在政策冲击下的脆弱性。

应收账款与存货“双杀”

截至2024末,建发致新应收账款高达64亿元,并逐年上升。占流动资产的51%。而应收账款周转率仅为2.87次/年,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的3.42次/年。

同时,公司存货账面价值从2019年的3.81亿元暴涨至2024年的34.79亿元,存货跌价损失也从-27.37万元扩大至-2990万元。医疗器械尤其是高值耗材有效期管理严格,存货减值风险如影随形。

03 资本游戏:大额分红与募资补流的悖论

在财务困境中,建发致新上演了一场令人费解的资本戏码。

上市前的“掏空式”分红

2020年至2022年,建发致新在现金流持续恶化的背景下,累计分红2.27亿元,占同期归母净利润总额的40.97%。更令人咋舌的是,控股股东建发医疗通过持股51.02%的比例,三年间拿走了约1.16亿元

募资补流的“救命稻草”

此次IPO,建发致新计划募集资金4.84亿元,其中2.4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占总募资额的近50%。这一金额与公司三年分红总额(2.27亿元)近乎持平

“一边大举分红,一边募资补流”,这种操作引发监管层和市场对其上市动机的强烈质疑。因融资给大股东分红而被否的公司不在少数。

募投项目合理性存疑

建发致新计划投入1.04亿元用于医用耗材集约化运营服务项目(SPD业务),但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末,公司仅有8家医院SPD项目产生收入,其中披露收入数据的仅5家,2019-2022年来自这5家医院的SPD业务收入总额仅5515.45万元

更令人质疑的是,信息化系统升级建设项目在2022年突然新增552.5万元委外研发费用,而此前两年该项费用均为零。这种突击增加研发投入的做法,被市场视为为满足创业板上市标准的“应试技巧”。


04 内控黑洞:前科、关联交易与频遭处罚

建发致新的公司治理和内控管理同样令人担忧。

前实控人的内幕交易污点

2018年5月4日,广东证监局行政处罚决定书显示,建发致新前实控人刘登红因内幕交易违法行为被处以8万元罚款。同日,公司监事杨萍和与刘登红熟识多年的李培尚也因同样违法行为分别被罚30万元和60万元

源自广东证监局http://www.csrc.gov.cn/guangdong/c104548/c1351724/content.shtml

关联交易疑云

2021年,建发致新以3.45亿元高溢价收购控股股东建发股份旗下的德尔医疗,溢价率高达199.77%。收购后,2020-2022年上半年,德尔医疗与建发股份子公司之间的关联交易金额巨大,包括:

  • 关联采购:最高达3.60亿元
  • 关联销售:最高达9163.10万元

这些交易引发了监管层对是否存在利益输送的质疑。

行政处罚“惯犯”

报告期内,建发致新及其子公司累计受到15项行政处罚,其中10项为税务处罚,包括未及时办理纳税申报和丢失发票等问题。此外还有医疗器械管理处罚、海关处罚和违反政府采购法的处罚。

公司还存在社保公积金未足额缴纳问题,2019-2022年上半年应缴未缴金额合计达5.78万元。虽然金额不大,但反映出公司在内部管理上的粗放和随意。


05 创业板定位之惑:研发投入的“突击达标”

作为一家冲击创业板的公司,建发致新的创新成色备受质疑。

2022-2024年上半年,公司研发费用率分别仅为0.11%、0.21%、0.15%,远低于同行业可比公司水平。截至2024年末,公司研发人员仅49人,占员工总数的2.3%,同样低于同行。

2022年,公司研发费用突然增至1362.10万元,其中新增552.50万元委外研发费用,而此前两年该项费用均为零。正是这笔突击增加的研发投入,使公司勉强达到创业板“最近三年研发投入复合增长率不低于15%,且最近一年研发投入金额不低于1000万元”的要求。而2023年研发费用猛增到3186万,为了“研发”而研发?


悬崖边的IPO

建发致新IPO已陷入长达一年半的停滞,自2023年11月15日过会后至2025年6月13日才提交注册。这种异常漫长的等待期,在资本市场实属罕见。

医疗器械流通行业正经历深刻变革。集采政策重塑行业利润结构,“两票制”压缩流通环节,行业集中度加速提升。在这个强者恒强的时代,规模小、负债高、现金流紧张的建发致新面临巨大挑战。

建发致新的案例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当政策重拳落下,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中间商角色首当其冲。公司毛利率长期低于同行(2022年7.71% vs 行业平均9.41%),正是这一困境的直接体现。

国资控股股东建发医疗的入主曾被视为转机,但三年多来的事实表明,它未能改变公司基本面,反而通过大额分红获益。如今,建发致新试图通过IPO化解财务危机,但资本市场是否愿意为这场资本游戏买单,仍是未知数。

医疗器械流通行业正经历寒冬,建发致新站在悬崖边上。它的命运,将成为观察政策如何重塑行业格局的重要窗口。


厦门建发集团2019年入主后,建发致新并未迎来新生,反而陷入更深的财务困境。三年累计分红2.27亿元,其中控股股东拿走超1亿元,而公司负债率却攀升至86.5%。

如今,这家公司带着34亿元存货、64亿元应收账款和连续为负的经营现金流,寻求IPO募资补血。政策重压下的医疗器械流通商,能否靠上市续命?资本市场正在用迟疑给出答案。提交注册也不等于上市成功。

潮玩行业冰火两重天,一边是Labubu拍出108万天价、泡泡玛特市值突破3000亿的财富神话,一边是52TOYS亏损加剧、IP断崖、门店萎缩的生存困局。

当一只Labubu毛绒玩偶被国际巨星捧在手中,当泡泡玛特凭借这一IP横扫全球市场、年赚31亿净利润时,另一家中国潮玩公司52TOYS(乐自天成)正背负着1.22亿元年度亏损,艰难叩响港交所大门。

2025年5月22日,52TOYS正式递交港股上市申请,试图成为继泡泡玛特、布鲁可之后第三家登陆港股的潮玩企业。然而招股书揭开的却是触目惊心的现实:三年累计亏损近2亿元,核心IP授权即将到期,自有IP日渐萎缩,门店数量从19家萎缩至仅剩5家

潮玩行业的“冰与火之歌”正在上演,而52TOYS显然站在了寒冰刺骨的那一端。

行业盛宴下的残酷分野:

头部狂欢与追赶者的生存困境

全球潮玩市场正经历爆发式增长。2023年,全球角色玩具市场规模突破3458亿元,中国市场达到403亿元,预计到2028年将分别飙升至5407亿和911亿元。在这片繁荣景象下,行业却呈现出两极割裂的格局。

泡泡玛特2024年交出了一份令市场震惊的成绩单:130亿元营收31.25亿元净利润,毛利率高达66.8%。仅LABUBU一个IP创造的收入,就相当于52TOYS全部IP收入的五倍。

而同期52TOYS的业绩单上,写着6.3亿元营收1.22亿元净亏损,毛利率仅为39.9%。更令人担忧的是,其亏损率从2022年的0.4%一路攀升至2024年的19.3%,呈现出“增收不增利”的恶性循环。

市场份额的差距更为残酷。据灼识咨询报告,按GMV计算,52TOYS在中国IP玩具市场仅占1.2% 份额,排名第三,远落后于泡泡玛特的11.5% 和布鲁可的5.7%

当泡泡玛特在全球开设超400家直营店时,52TOYS的国内品牌店却从2022年的19家萎缩至2024年底的10家,到2025年5月更是仅剩5家

IP悬崖:

授权依赖症与自有IP的溃败

翻开52TOYS的招股书,一组数据揭示了其致命软肋:2022至2024年,授权IP收入占比从50.2%一路攀升至64.5%,而自有IP收入占比则从28.5%下滑至24.5%

这意味着公司超六成收入命悬一线——系于那些即将到期的国际IP授权。

  • 蜡笔小新:2027年到期,2024年GMV超3.8亿元,占公司总收入近40%
  • 草莓熊、史迪奇:2026年到期
  • 猫和老鼠:2027年到期

若核心IP授权到期无法续约,乐自天成的业绩可能面临断崖式下跌,”一位投行人士尖锐指出。更严峻的是,续约成本正在飙升——2024年公司IP授权成本达4576万元,较上年几乎翻倍,占营收比例高达7.3%,是泡泡玛特同类支出的近两倍。

自有IP的溃败同样令人揪心。52TOYS号称拥有35个自有IP,但市场表现惨淡。以主推的“猛兽匣”系列为例,尽管推出超160款SKU,累计GMV仅1.9亿元,不及泡泡玛特单个IP的零头。

渠道困局:

经销商依赖与门店大溃退

52TOYS的渠道结构暴露了更深层的战略失误。2024年,公司超60%收入依赖经销商渠道,而直营渠道收入占比仅30%-35%

这种结构直接吞噬了利润空间:经销商渠道毛利率仅35%左右,而直营渠道毛利率至少高出10个百分点

经销商模式带来三重致命伤:

  • 信息断层:市场需求和用户反馈无法及时传递,导致产品策略滞后
  • 忠诚度危机:经销商同时代理多个品牌,随时可能转投竞争对手
  • 品牌弱化:自有IP在店内被热门IP淹没,难以建立消费者认知

更令人震惊的是线下门店的大溃退。创始人陈威曾豪言“未来一年开100家直营店”,现实却是:2022年19家→2023年15家→2024年10家→2025年5月仅剩5家。与此同时,泡泡玛特内地门店已达401家,TOP TOY全球门店超270家

线上渠道同样增长乏力。2022-2024年电商收入分别为1.16亿、1.29亿、1.39亿,增速远未抓住抖音等兴趣电商红利。

现金流危机:

1.68亿现金对决7.58亿流动负债

翻开52TOYS的资产负债表,一组数字令人窒息:截至2025年3月,公司现金及等价物仅1.68亿元,但流动负债高达7.58亿元,存在5.9亿元资金缺口

更严峻的是金融负债压力。因多轮融资形成的优先股估值调整,公司金融负债从2022年的6.16亿元飙升至2024年的8.59亿元。这些融资大多附带严苛条款——若未能如期上市,投资者有权要求赎回。

存货周转问题同样雪上加霜。2024年存货达1.544亿元,存货周转天数为115天,虽较2022年的150天有所改善,但仍远高于泡泡玛特的102天和布鲁可的62天。在潮玩行业快速迭代的背景下,库存积压意味着巨大的减值风险。

上市不是解药:

200家门店计划背后的豪赌

面对重重困境,52TOYS在招股书中描绘了一幅宏伟蓝图:未来三至五年内,计划在中国开设超100家自营品牌店,在海外建立超100家门店,合计200家店的目标。

这一计划需要巨额资金支持。仅以海外单店平均投资额200万元估算,100家店就需2亿元投入。而公司IPO募集资金中,25% 将用于渠道扩张。

但市场质疑声四起:“一是盈利不稳定,二是IP矩阵不稳定缺乏自有爆款IP,三是开店经验不足,52TOYS欲借上市之风起势谈何容易。”

更深的忧虑在于商业模式的核心缺陷。泡泡玛特成功的关键在于通过自有IP建立品牌溢价,而52TOYS却深陷“替人做嫁衣”的怪圈——高价获取授权IP,通过经销商渠道销售,利润被层层摊薄。

当泡泡玛特凭借Labubu征服全球市场时,52TOYS还在为蜡笔小新的续约费发愁。招股书透露,公司海外收入占比已达23.4%,但2024年海外毛利率仅35%,低于国内的40%。

结语:

潮玩泡沫下的生存游戏

52TOYS的IPO之路,折射出中国潮玩行业残酷的生存法则:没有自有爆款IP,就没有品牌溢价;没有渠道掌控力,就没有利润空间;没有规模效应,就没有竞争壁垒。

万达电影和儒意控股在递表前突击入股1.44亿元,拿下7%股权,看中的或许是IP衍生品的想象空间。但当蜡笔小新、草莓熊等核心IP将在未来两年陆续到期,而自有IP收入占比持续下滑时,52TOYS的续命钱还能烧多久?

香港资本市场从不相信豪言壮语,只认盈利能力成长确定性。当泡泡玛特凭借Labubu一个IP就能创造数十亿营收时,52TOYS的2800个SKU却换不来1个爆款。这或许解释了为何泡泡玛特市值能突破3000亿,而52TOYS的上市之路注定荆棘密布。

潮玩行业的洗牌已经开始,流血上市或许不是终点,而是残酷淘汰赛的序幕。

北交所上市审议在即,光鲜业绩背后暗藏的风险链条正悄然绷紧。

6月20日,上海巴兰仕汽车检测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即将站上北交所的IPO审议台。这家自称“国内汽车维修保养设备行业规模领先的制造商”计划募资3亿元,保荐机构为国金证券。

表面上看,巴兰仕业绩亮眼:2024年营收10.57亿元,同比增长33.10%;净利润1.29亿元,同比增长60.64%。但翻开招股书,外销收入占比超七成、应收账款一年激增96.91%、研发投入持续低于行业水平等风险因素,犹如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家公司曾因信息披露违规收到警示函,历史上存在11次股权代持记录,实际控制人夫妇还持有匈牙利永居权。在上市临门一脚之际,这些风险是否会被市场真正看清?

01 贴牌困局,七成命脉系于海外

巴兰仕的核心风险首先写在其收入结构上。2024年,公司外销收入高达7.91亿元,占总收入的74.86%,且90%以上外销采用贴牌模式

这种模式意味着巴兰仕的产品无法使用自有品牌,终端用户甚至不知道设备来自这家中国制造商。公司完全沦为境外品牌商的“隐形工厂”,产品溢价能力被牢牢锁死。

贴牌模式的风险在2022年已初露狰狞。当年受国际市场需求下滑影响,巴兰仕营收暴跌13.61%,净利润腰斩50.41%。拆胎机销量骤降12677套,平衡机减少11284套,养护设备更是锐减16953套。

更令人忧心的是,公司前三大市场俄罗斯、白俄罗斯正处在国际制裁漩涡中心。一旦贸易政策生变,巴兰仕七成收入命脉可能瞬间断裂。监管层在问询函中直指要害:要求公司说明“是否存在期后业绩下滑的风险”。

02 过山车业绩与应收款地雷

巴兰仕的业绩轨迹犹如惊险的过山车。2022年净利润暴跌50.41%后,2023年奇迹般反弹168.19%,但2024年增速又骤降至60.64%。这种剧烈波动背后,公司造血能力正在下滑。

2024年,巴兰仕经营活动净现金流同比下滑38.11%,与营收增长33.10%形成诡异背离。现金流恶化的罪魁祸首是应收账款激增——年末应收款余额暴涨96.91%,超1亿元

应收账款周转率从2023年的15.74次/年骤降至13.06次/年。更触目惊心的是,2024年上半年应收账款占营收比例已达20.71%,较2021年的6.84%飙升两倍。

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长张孝荣一针见血:“应收账款激增加剧资金占用,导致现金流趋紧,坏账风险和管理成本同步上升,可能削弱利润质量,甚至拖累财务健康。”

03 研发跛脚,专利含金量存疑

在汽车设备智能化浪潮中,巴兰仕的研发投入却显得捉襟见肘。2024年公司研发费用率仅3.39%,连续四年低于4%。相较之下,同行业可比公司研发费用率均值高达5.7%-8.9%,几乎是巴兰仕的两倍。

更值得警惕的是专利成色。截至2024年6月,公司194项专利中,13项境内专利和6项境外专利为继受取得,非自主研发。在15项发明专利中,仅11项为境内原创。

研发投入不足的后果已体现在产品结构上。公司四大主力产品(举升机、拆胎机、平衡机、养护设备)收入占比连续三年下滑,从2021年的92.94%降至2024年上半年的90.93%。

04 产能消化谜题,募资合理性存疑

巴兰仕此次IPO计划投入9934.5万元用于汽车维修保养设备扩产,13573.29万元建设举升设备智能工厂。但现有产能利用率数据却给这个计划打上问号。


公司货币资金充裕,2023年末达2.34亿元,2024年Q2仍有2亿元,完全具备自有资金扩产能力。

监管层已在问询中要求公司说明“募投项目的必要性以及未来计划是否存在产能消化过度的风险”。在产能利用率不足、市场需求波动剧烈的背景下,大举扩产无异于一场豪赌

05 治理暗雷,代持往事与永居权迷云

巴兰仕的公司治理隐患同样不容小觑。2024年9月,公司因未披露股份代持事项被全国股转公司口头警告。招股书披露,历史上存在11次股权代持记录——公司层面5次,员工持股平台6次。

实际控制人蔡喜林夫妇合计控制46.66%股份,但两人均持有匈牙利永居权。这种身份安排可能带来的管控风险,为上市公司治理埋下不确定性。

公司还涉及三起重大诉讼,其中一起3050万元的专利侵权诉讼正处于二审环节。尽管实控人承诺承担败诉赔偿,但法律纠纷可能对经营造成实质性冲击。

结语:光鲜报表下的风险密码

6月20日北交所上市审议会上,巴兰仕需要回答的核心问题只有一个:当国际局势风云变幻、贴牌模式遭遇挑战、应收账款持续高企时,公司如何保证业绩的可持续性?

招股书中的风险提示章节长达四十页,但投资者往往在上市锣声中选择性遗忘这些警示。巴兰仕的案例再次提醒我们:财务数据的光鲜背后,风险因素才是决定企业生命力的基因密码。

随着上市钟声临近,那些隐藏在应收账款激增96%、外销依赖超七成、研发投入不足背后的风险,不会因上市成功而消失,反而可能在资本放大镜下更加凸显。

深圳西普尼精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西普尼”)第三次冲击港股IPO的招股书刚获证监会备案,但这家“中国最大足金手表品牌”的光环下,暗藏着一系列足以颠覆其资本野心的风险。从黄金依赖到存货危机,从客户集中到转型乏力,西普尼的IPO之路更像一场刀尖上的舞蹈。

 一、黄金诅咒:原材料依赖的利润绞索

西普尼的命脉被金价牢牢锁死:

  • 黄金采购占比超80%:2021-2024年,黄金占公司总采购额比例始终高于82%,成本结构极度脆弱;
  • 毛利率远逊同行:长期徘徊在20%-25%,不到港股同行依波路、冠城钟表珠宝(近50%)的一半
  • 金价波动直接冲击业绩:2023年金价飙升带动营收涨至4.45亿,但2024年销量骤降3万件,净利润反跌至0.49亿。

更致命的是定价权缺失:当国际金价上涨时,西普尼被迫提价(2023年平均售价从2651元涨至2856元),却直接劝退消费者——2024年贵金属手表销量暴跌20%。

 二、经销商困局:客户集中度高达87%的定时炸弹

西普尼的销售命脉系于少数经销商之手:

  • 前三大客户贡献65.7%营收,前五大客户销售占比连续三年超85%;
  • 付款周期从3天拉长至30天,现金流压力剧增;
  • 与新三板时期数据矛盾:2023年第一大客户销售额在IPO文件与新三板公告中存在显著差异,引发财务真实性质疑。

这种畸形依赖导致议价能力丧失。一旦经销商策略调整(如老凤祥、周大生等ODM客户转向竞品),西普尼的营收将瞬间崩塌。

 三、存货危机:6.38亿黄金“压舱石”变“沉没成本”

黄金既是资产,也是诅咒

  • 截至2024年12月,存货高达6.56亿元,相当于全年营收的1.4倍;
  • 存货周转天数从457天暴增至708天,流动性几近枯竭;
  • 账上现金仅剩0.1亿元,金价若下跌,存货减值将直接吞噬利润。

对比行业龙头老铺黄金同期存货周转天数仅120天,西普尼的运营效率暴露致命短板。

 四、智能转型:6.3%收入的“伪第二曲线”

为摆脱黄金枷锁,西普尼押注智能手表:

  • 2023年推出华为机芯金表,定位“平替”(售价1999-2699元);
  • 2024年智能手表收入仅占总营收6.1%,销量2.7万件;
  • 莆田新生产基地规划年产能20万只,但市场需求存疑——2023年中国足金智能手表市场规模不足行业3.4%。

更讽刺的是,其智能产品宣传中曾将利率敏感性分析的“百万元”误标为“亿元”,技术专业性遭市场诟病。

五、上市之路:七年辗转,三度折戟A股

西普尼的资本化路径堪称“反复横跳”,暴露战略摇摆与合规硬伤:

 结语:黄金的重量,能否撑起资本的野心?

西普尼的困境折射出中国贵金属制造商的集体焦虑:黄金赋予品牌价值,却也成为估值枷锁。七年估值仅增长54.6%(老铺黄金同期涨871%),港股投资者对这家“金表龙头”的疑虑显而易见。

当6.5亿存货堆积在仓库,当708天的周转效率拖垮现金流,当智能转型收入不足一成——西普尼的IPO,更像一场与时间的赛跑。而黄金市场的每一次波动,都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金条。

莆田北高镇的黄金手艺能打造一块金表,

却未必能铸造一条通往资本市场的金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