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3日,被誉为“量贩零食第一股”的万辰集团(300972.SZ)突爆董事长王健坤被立案调查的消息。一纸公告,撕开了量贩零食行业“光速扩张”的遮羞布——加盟商的血汗、资本的狂欢、家族企业的治理黑洞,在这场危机中暴露无遗。

一、董事长“失踪”:家族企业的权力真空与信任崩塌

  1. 创始人依赖症:权力过度集中埋雷王健坤是万辰集团的“灵魂人物”,主导了企业从食用菌到量贩零食的转型,并通过疯狂收购整合区域品牌,两年内将营收从5.49亿推至340亿。然而,其家族化治理模式(妻子、儿子、姐姐等亲属占据董事会核心席位)导致权力过度集中,内部制衡形同虚设。此次王健坤被查后,虽由姐姐王丽卿暂代董事长,但市场对“家族继任者”的决策能力与合规性疑虑重重。
  2. 股价从3日至今已经下跌14%,信任危机蔓延消息公布次日,万辰集团股价一度跌超10%,市值蒸发13亿元。资本市场用脚投票的背后,是对家族企业“人治大于法治”的长期隐忧。历史数据显示,高管丑闻对食品企业的负面影响平均持续6个月以上。


二、量贩零食的“速度与代价”:加盟商的血汗与行业的伪繁荣

  1. 狂奔的代价:高负债、低利润与伪折扣
    • 高杠杆扩张:2024年万辰集团资产负债率飙升至81.54%,负债总额超52亿元,是转型前的20倍。
    • 毛利率仅10%:量贩零食业务毛利率远低于三只松鼠(23%)、良品铺子(28%)等行业头部企业,价格战与供应链低效导致“增收不增利”。
    • 伪折扣陷阱:加盟商为争夺市场被迫“以亏损换规模”,下沉市场门店陷入“开店即亏”的恶性循环。
  2. 加盟商沦为“炮灰”万辰集团80%门店依赖加盟模式,但加盟商利润空间被疯狂压缩。一位加盟商直言:“除非卖血扩张,否则根本抢不到市场。”而董事长被查事件,直接动摇了加盟商对政策稳定性的信心,部分已萌生退意。


三、行业洗牌:当风口褪去,谁在裸泳?

  1. 两超争霸:万辰的对手已跑得更远行业龙头鸣鸣很忙(1.5万家门店)通过自有品牌和供应链优化,净利率达15%,远超万辰的2.5%。而万辰仍依赖“白牌商品+价格战”的老路,供应链整合滞后、品控风险频发。
  2. 硬折扣转型:从内卷到绝路为突破瓶颈,万辰与鸣鸣很忙纷纷转型硬折扣超市,但赛道已拥挤不堪(乐尔乐、奥乐齐等品牌林立)。专家指出,若无法构建差异化供应链,硬折扣不过是“新瓶装旧酒”。

四、警示:量贩零食的狂奔终须回归商业本质

  1. 治理变革迫在眉睫万辰需打破家族化治理,引入独立董事与外部资本,从“人治”转向现代企业制度。
  2. 供应链生死战从“低价倾销”转向“自有品牌+高效协同”,才能摆脱“白牌依赖症”,提升议价权。
  3. 加盟商不是韭菜企业需从“收割加盟费”转向“共生共赢”,优化加盟商利润模型,避免竭泽而渔。

结语

王健坤被查,是万辰集团的危机,更是整个量贩零食行业的警钟。当资本的热钱退潮,裸泳者终将现形。这场狂奔背后,加盟商的眼泪、投资者的焦虑、行业的泡沫,都在质问: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商业奇迹”?投资,投的是预期,而又有多数人能感知到预期的见顶呢!
引用来源:本文综合自腾讯新闻、每日经济新闻、新浪财经等媒体报道。

作为国内建筑陶瓷行业的龙头,马可波罗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马可波罗”)终于在2025年1月通过深交所IPO审核,结束了长达两年的上市拉锯战。然而,这张“门票”的背后,却暗藏着一场关于风险与机遇的激烈博弈——业绩下滑、地产依赖症、坏账黑洞、突击分红,每一项都可能成为其上市后的“致命伤”。

优势:行业龙头的“护城河”

  1. 市场份额稳固,品牌效应显著
    作为国内建筑陶瓷行业的头部企业,马可波罗连续多年营收位居行业第一,市场占有率约3.23%(2023年)。其品牌“马可波罗瓷砖”通过数千家专卖店布局,已形成较强的消费者认知,尤其在工程领域与恒大、万科等头部房企深度绑定。
  2. 产能布局与绿色转型
    公司在广东、江西、重庆及美国拥有五大生产基地,并通过此次IPO募资23.76亿元,重点投入生产线智能化改造和绿色产业园建设,试图以技术升级对冲成本压力。
  3. 渠道网络与供应链控制
    长期积累的经销商体系和与上游供应商的关联交易(如唯美装饰)虽存争议,但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供应链稳定性。

劣势与风险:藏在财报里的“定时炸弹”

  1. 地产依赖症: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马可波罗的业绩与房地产行业高度捆绑,前五大客户中房企常年占据四席(如恒大、融创等)。但近年来房企暴雷潮直接拖累其业绩:2021-2024年,因恒大、融创等客户违约,公司累计计提坏账超35亿元,甚至被迫接受房产抵债(如100套商品房抵债2.58亿元)。2024年预计营收同比再降16%-19%,净利润缩水至12.8亿-13.5亿元。
  2. 应收账款黑洞:现金流“失血”
    公司应收账款常年占流动资产20%以上,2024年上半年账面价值仍达15.07亿元。更危险的是,其坏账计提政策被质疑“宽松”——例如对融创仅计提34.54%坏账,而后者已实质性违约。若未来房企风险蔓延,现金流将进一步承压。
  3. 突击分红与募资缩水:老股东“掏空”公司?
    IPO前两年,马可波罗突击分红8.23亿元,实控人黄建平家族独揽3.5亿元,被指“清仓式分红”。与此同时,募资额从40亿腰斩至23.76亿,砍掉“补流”项目,暴露资金链紧张。
  4. 研发投入不足,产品质量争议
    2023年研发费用仅3.15亿元,占比不足4%,远低于广告宣传费用。消费者投诉瓷砖吸水率高、散发异味等问题频发,品牌口碑面临危机。

未来挑战:转型还是沉沦?

  1. 行业寒冬下的生存考验
    建筑陶瓷行业产能利用率已跌至84.84%(2024年),全国瓷砖产量较2020年下滑20.58%。马可波罗若无法摆脱对地产工程的依赖,业绩恐持续承压。
  2. 监管与投资者的双重审视
    证监会新规严禁超募资金补流,其募资用途受限;而投资者对“增收不增利”“突击分红”的质疑,可能引发上市后股价波动。
  3. 转型之路荆棘密布
    绿色智能制造升级虽是方向,但行业技术壁垒低,且23亿募资中未见颠覆性创新项目。若无法突破低端产能竞争,恐难扭转颓势。


结语:一场豪赌,胜算几何?

马可波罗的上市,更像是一场“带病闯关”的豪赌。尽管其行业地位和渠道优势不容小觑,但地产依赖、坏账风险、治理争议等问题,犹如悬顶之剑。若不能加速转型、优化客户结构、提升产品竞争力,即便成功上市,也可能沦为资本市场的“昙花一现”。投资者需警惕:光鲜的IPO背后,或许藏着一地未扫的“碎瓷片”。

(本文数据及案例均引自公开信息披露,不构成投资建议)

引用来源:深交所公告、招股书、行业分析报告

一、十年四战IPO:八马茶业的上市“血泪史”

八马茶业的资本之路,堪称一部“屡败屡战”的悲情连续剧:

  • 2015年:挂牌新三板,三年后因“战略调整”摘牌;
  • 2021年:转战创业板,因“研发不足”“创新力存疑”被深交所三连问询,最终撤回;
  • 2022年:再闯深交所主板,因“家族关联交易”“品控风险”遭证监会46条灵魂拷问,再度败退;
  • 2025年:转投港股,第四次向资本市场发起“生死冲锋”。

背后真相:A股对传统消费企业收紧,叠加八马茶业自身“硬伤”频现,港股已成其最后希望。

二、八马茶业的“遮羞布”:看似光鲜的优势

  1. 规模第一的“虚名”:
    • 全国超3500家门店,加盟店占比92%,号称“中国最大连锁茶企”;
    • 高端茶市场销量第一,乌龙茶、红茶份额领先。

  2. 疯狂营销的“假象”:
    • 三年砸6.66亿广告费,打造“高端茶领导者”人设;
      但真相:研发投入仅2990万,占比不足0.55%。

三、致命短板:家族企业、品控失控、虚假宣传

  1. 家族企业的“毒瘤”:
    • 王氏家族持股55.9%,决策高度集中,关联交易频繁(如供应商为表弟、堂弟控制企业);
    • 前员工加盟店占5%营收。
  2. 品控灾难:
    • 50%产品为“贴牌代工”,自主生产仅限铁观音及部分岩茶;
    • 2017年央视曝光乌龙茶污染物超标,2024年河南门店因“过度包装”被罚,黑猫投诉充斥“茶饼发霉”“异物混入”。
    • 2017年,央視在《每週品質報告》欄目中測試了八馬茶業的部分茶葉産品,過程中發現,八馬茶業的烏龍茶樣品存在樣品品質較差、污染物超標等問題。食品中国http://big5.china.com.cn/
  3. 虚假宣传“黑历史”:
    • 2023年伪造“博鳌亚洲论坛授权书”,公开道歉赔偿;
    • 累计113起投诉,63起涉虚假宣传。

四、港股上市风险预警

  1. 行业估值冰点:
    • 港股茶企澜沧古茶市值腰斩至5亿港元,天福茗茶市值不足40亿,投资者对茶企“用脚投票”。
  2. 加盟模式“反噬”:
    • 加盟商贡献50%收入,毛利率46%(过高);
    • 门店密度过高,部分区域加盟商亏损退出。
  3. “茶叶搬运工”的宿命:
    • 缺乏自有茶园,供应链依赖代工,难建品质壁垒;
    • 行业集中度仅6.2%,八马位于高端茶第一,但市场份额不足2%。

五、结论:上市不是终点,而是问题的开始

八马茶业的港股“豪赌”,本质是一场资本与时间的赛跑:

  • 若成功上市:需直面港股流动性低迷、破发风险高企的残酷现实;

犀利点评:“八马茶业若不刮骨疗毒,上市只会让‘皇帝的新衣’更快被撕破。中国茶企若继续沉迷‘贴牌+营销’的捷径,终将被消费者和资本双重抛弃。”(数据来源:八马茶业招股书、央视曝光、黑猫投诉、行业研报)
“你认为八马茶业港股上市是绝地反击还是垂死挣扎?评论区留下你的犀利观点!”

疯狂扩张背后的“人血馒头”:加盟商沦为资本游戏的牺牲品

沪上阿姨的招股书里,8437家门店的庞大规模令人咋舌,但鲜亮数字背后,是99.7%的加盟店和超过60%的加盟商在开业首年即亏损的残酷现实。一位华东加盟商自述:“总部承诺的日均300单从未兑现,现在每天卖不到100杯就在亏本。”而2024年上半年,沪上阿姨关店531家,同比增长178%,闭店速度已远超开店速度。更讽刺的是,即便加盟商水深火热,沪上阿姨却在IPO前突击分红1.588亿元,相当于半年净利润的94%,创始人夫妇独吞近8成。

这哪里是“共同富裕”的创业梦?分明是资本收割韭菜的标准化操作。

盈利神话破灭:毛利率垫底,现金流几近“腰斩”

沪上阿姨的盈利能力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崩塌。2024年上半年,其营收增速骤降至6%,净利润同比下滑12.3%,剔除政府补贴和理财收益后,真实利润近乎“裸泳”。与蜜雪冰城15.6%、茶百道20.2%的净利率相比,沪上阿姨仅10.1%的净利率显得尤为寒酸。更致命的是,其经营现金流已从2023年H1的3.6亿元骤降至2024年H1的1.58亿元,跌幅56%。一边是现金流告急,一边是管理层薪酬暴涨396%,这种“穷庙富方丈”的戏码,投资者还敢买单吗?

食安黑洞频发:品牌形象崩塌的“最后一根稻草”

从“苍蝇奶茶”到“过期小料”,沪上阿姨的食安问题早已触目惊心。记者卧底发现,北京门店员工不查健康证、抹布反复使用、过期原料照常售卖;黑猫投诉平台上,2600余条投诉直指饮品异物、虚假宣传。2023年宁波加盟商因私采物料被强行闭店,更暴露了供应链管理的混乱与霸道。
当消费者用脚投票,品牌声誉的崩塌只需一瞬间。沪上阿姨的食安危机,正在为IPO敲响丧钟。

资本市场的“死亡凝视”:新茶饮泡沫终将破灭

新茶饮赛道的资本狂欢已进入倒计时。奈雪的茶市值蒸发超90%,茶百道、古茗上市即破发,行业平均市盈率跌至12.7倍。而沪上阿姨的估值泡沫更为荒诞:2024年C轮融资后估值51亿元,但若按奈雪0.9倍市净率推算,其在港股的真实估值或不足8亿元。
更危险的是,沪上阿姨与资本方签署了对赌协议:若2026年3月底前未上市,控股股东需回购股份。这场IPO,不过是资本急于套现的“胜利大逃亡”。

行业终局:内卷至死,谁是新茶饮的“幸存者”?

中国新茶饮市场增速已从2023年的44.3%暴跌至2025年的12.4%,闭店率高达28.7%。当喜茶暂停加盟、蜜雪冰城自建供应链时,沪上阿姨仍沉迷于“低价加盟—快速扩张—输血上市”的死亡循环。
历史不会重演,但总是押韵。共享单车的尸骨未寒,新茶饮的泡沫已到破灭前夜。沪上阿姨的招股书,或许正为这场资本盛宴写下最后的墓志铭。结语:
资本可以包装数据,但掩盖不了加盟商的哀嚎、食安的溃败与现金流的枯竭。当沪上阿姨敲响港交所的钟声,钟声里回荡的,或许是无数破碎的创业梦,和一场注定无人接盘的击鼓传花。


——深扒创业板“带病闯关”背后的五大致命伤

2025年3月14日,汉桑科技即将迎来创业板上市委的“生死考”。这家号称“高端音频技术领军者”的企业,却在招股书中暴露出突击分红超净利润3倍、大客户依赖症恶化、毛利率数据诡异等重重隐患。我们独家梳理其IPO五大风险,揭开资本盛宴下的致命危机——

【致命伤一】“卖身式”大客户依赖:一款早教机撑起半壁江山

汉桑科技对德国客户Tonies GmbH的依赖已到“病态”程度。2024年上半年,仅Tonies一款智能互动早教机便贡献了52.87%的营收,且该客户近三年销售占比从29%飙升至52%,远超创业板对“单一客户依赖不超50%”的隐形红线。更荒诞的是,Tonies自身业务增速远不及汉桑对其销售额增幅,疑似通过压货虚增业绩。一旦该客户订单缩水或终止合作,汉桑将面临营收腰斩级暴击。

【致命伤二】“清仓式分红”套现:2年分红5.6亿远超净利润,实控人疯狂吸血

IPO前夜,汉桑科技上演“掏空式”分红:2020-2021年累计向实控人夫妇控股平台分红5.6亿元,而同期归母净利润仅2.9亿元,分红金额达净利润的1.9倍。更讽刺的是,公司一边将巨额利润输送给实控人,另一边却计划通过IPO募资10亿元“补血”。监管层严打的“上市前清仓、上市后圈钱”套路,在此体现得淋漓尽致。

【致命伤三】毛利率“魔幻”背离行业:30% vs 20%,数据真实性存疑

在音频制造这个毛利率普遍20%左右的行业,汉桑科技却宣称其综合毛利率高达30.25%,且2024年逆势提升至32.94%,与同行均值19.92%形成诡异剪刀差。更蹊跷的是,其存货周转率(3.13次)仅为行业均值(5.40次)的57%,高毛利与低周转的组合违背商业逻辑,不排除通过关联交易或成本调节美化报表。

【致命伤四】“纸糊”的科创属性:突击申请专利,研发投入垫底同行

自称“技术领先”的汉桑科技,直到2020年筹备上市前竟无一项发明专利,目前仅有的35项发明专利中,30项是IPO前夕突击申请。即便全部获批,其专利总数(99项)仍为同行垫底,远低于歌尔股份(近2万项)等对手。研发投入更显吝啬:2024年上半年研发费用率仅5.87%,比行业均值低1个百分点,核心技术竞争力存疑。

【致命伤五】地雷阵:贸易摩擦+产能闲置+股权利益输送

贸易摩擦核弹:97.7%收入来自欧美市场,美国301关税已导致部分产品加征25%关税,若特朗普再度对华发难,业绩将雪上加霜;

产能利用率不足却扩产:2023年产能利用率仅46.65%,却募资5.27亿元新建产能,疑似为圈钱而画饼;

股权转让黑幕:实控人王斌曾以32元/注册资本低价转让股份给“好友”季学庆,而同期机构受让价达44.77元,涉嫌利益输送。

结语:监管利剑高悬,带病闯关胜算几何?

汉桑科技的IPO剧本,堪称“突击分红+大客户依赖+数据美化”的教科书级反面案例。在证监会严查“业绩变脸”“清仓式分红”的当下,其过会前景已蒙上浓重阴影。投资者务必警惕:馅饼 or 陷阱,只在一念之间!

(数据来源:深交所问询函、招股书、新浪财经、东方财富网等公开信息)

风险提示:本文仅基于公开资料分析,不构成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