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资产负债率碾压同行、客户集中度畸高、外销收入占比超80%的PCB企业,正试图冲击A股主板。然而,其招股书暴露的三大“致命伤”,让这场IPO更像一场危险的资本豪赌。


一、负债率72.83%!财务“火药桶”一触即发

超颖电子的资产负债率常年维持在70%左右(2024年达72.83%),远超同行均值(约42%)。更惊人的是,其流动比率仅0.66倍,速动比率仅0.48倍,短期偿债能力几乎“裸奔”。

  • 短期借款飙升:2024年短期借款激增至17.26亿元,同比翻倍。
  • 应付账款黑洞:应付账款达20.38亿元,占流动负债近50%。 若融资渠道收紧或新增投资失利,资金链断裂风险将直接威胁生存。

二、无实控人!决策“真空”埋下巨雷

公司间接控股股东为中国台湾上市公司定颖投控,但其股权极度分散(前十大股东合计持股仅14.7%),导致无实际控制人

  • 股东内斗隐患:若股东分歧导致重大决策卡壳,公司战略稳定性将崩塌。
  • 关联交易迷雾:招股书披露对关联方定颖电子的销售价格低于市场价10%,被质疑利益输送。 这种“无主”架构,犹如在资本市场的钢丝上跳舞。

三、外销占比83%!汇率与贸易摩擦双重绞杀

超颖电子82.77%收入依赖外销,且以美元结算,2023年汇兑收益高达1.81亿元。但这一“甜蜜点”正变成致命软肋:

  • 汇率波动:若人民币升值5%,利润将缩水超5000万元。
  • 贸易战风险:中美摩擦若升级,关税壁垒或直接斩断其“生命线”。 更危险的是,前两大客户(大陆汽车、捷普电子)2024年订单量骤降超10%,外销根基已现裂痕。

暗藏危机:应收账款“纸面富贵”与研发“裸泳”

  • 应收账款暴雷:2024年应收账款余额11.02亿元,但期后回款比例仅24.44%,坏账计提比例却低于同行均值(3.86% vs 6.29%)。
  • 研发投入垫底:研发费用率仅3.27%,不足同行均值(6.51%)一半,技术护城河薄弱。 若客户信用崩塌或技术迭代掉队,业绩“变脸”只是时间问题。

结语:一场危险的资本游戏

超颖电子试图用6.6亿元IPO募资填补债务窟窿(39%用于补流还贷),但这一操作已踩中监管红线。更讽刺的是,其宣称的“高多层HDI技术优势”,在研发投入不足的背景下,更像一场自欺欺人的表演。

投资者警示:当一家公司的财务数据比惊悚片更刺激时,或许该问一句——这究竟是“科技新星”,还是“资本赌徒”?

监管拷问:若放任此类“带病闯关”企业上市,A股的“入口关”岂非形同虚设?

(数据来源:超颖电子招股书、问询函回复及行业研报)

当一台采棉机能替代1500人劳作的”中国制造”神话遭遇资本市场的放大镜,新疆钵施然智能农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钵施然”)的IPO之路,正暴露出令人心惊的裂痕。这家曾占据国内棉花收割机市场半壁江山的龙头企业,在冲刺上交所主板的当口,却被数据揭开三大致命伤——业绩断崖式崩塌、核心技术”裸奔”、海外客户依赖成”毒丸”


一、业绩崩塌:境内收入腰斩62%,靠”输血式”海外订单续命

2024年前三季度,钵施然境内收入仅3.07亿元,同比暴跌62.66%,而同期境外收入占比飙升至61.36%,全部依赖乌兹别克斯坦单一客户Tashkent TraktorZavodi。这种”断崖式”转型背后,是新疆市场饱和和政策红利消退的双重绞杀:

  • 政策透支:2022年”国三升国四”政策引发抢购潮,提前透支需求,核心产品棉花收割机销量从2022年的602台骤降至2023年的439台;
  • 市场萎缩:新疆棉花收割机保有量逼近饱和,每万亩棉田保有量从2021年的1.83台激增至2023年的2.60台,机收率超85%后增量需求几近枯竭;
  • 财务隐患:海外订单虽撑起营收,但应收账款和存货占比超流动资产36%,预提担保损失2024年前三季度暴增至1216万元,同比激增294%。

犀利点评:靠单一海外客户”打强心针”,无异于饮鸩止渴。一旦乌兹别克斯坦政策生变或竞争对手涌入(如天鹅股份、沃得农机已布局该国市场),业绩将瞬间裸泳。


二、技术裸奔:研发投入不足行业均值1/3,专利含金量惨淡

作为”智能农机”概念股,钵施然的技术底色却苍白得惊人:

  • 研发费用率仅3%-5%,远低于行业平均13.54%,甚至不及同行动辄9%的研发强度;
  • 专利注水:217项专利中发明专利仅15项,占比不足7%,其余多为技术门槛低的实用新型和外观专利;
  • 产品迭代乏力:六行打包式收割机市占率仅7.29%,远逊于约翰迪尔(42.14%)和沃得农机(39.71%),智能化升级明显滞后。

数据暴击:对比天鹅股份因技术缺陷导致客户贷款逾期被银行扣划506万元保证金,钵施然若继续”重营销轻研发”,恐重蹈覆辙。


三、风险连环爆:诉讼缠身+政策退潮+对赌协议埋雷

  • 诉讼漩涡:2024年多起质量纠纷案被起诉,客户以”机器不合格”为由索赔超500万元;
  • 政策退潮:农机购置补贴总额从2020年275亿元缩至2024年236亿元,新疆棉花目标价格补贴调整进一步削弱棉农采购意愿;
  • 资本暗雷:实控人陈勇与佳源创盛的对赌协议虽终止,但股东清仓套现3.87亿元离场,释放强烈看空信号。

致命拷问:当政策红利消退、技术护城河缺失、资本玩家撤离,这家靠补贴和单一市场催肥的企业,拿什么说服投资者?


IPO不是救命稻草,而是照妖镜

钵施然的案例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依赖政策红利和人口红利的制造业神话,在资本市场的显微镜下往往不堪一击。若不能将募资11.86亿元真正用于技术突围(而非简单扩产),等待它的或许不是上市钟声,而是价值崩塌的丧钟。

数据来源:招股书、问询函回复、行业研报

这家曾两度折戟创业板IPO的智慧停车企业,此次转战港股能否成功?然而,透过招股书和过往监管问询,其风险隐患不容忽视。本文深度剖析科拓股份的六大核心风险,为投资者提供决策参考。


一、财务风险:应收账款高企,毛利率持续承压

应收账款逾期问题突出 报告期内,科拓股份应收账款账面价值逐年攀升,2021年末达3.07亿元,占营收比例超40%。其中,智慧停车管理系统业务的逾期比例高达38.61%,部分客户因房地产行业调控及疫情冲击导致回款延迟。尽管公司计提了坏账准备,但若大额坏账爆发,将直接冲击利润。

毛利率明显偏低 2019-2021年,公司综合毛利率从45.71%-45.86%,而同行捷顺科技、立方控股的毛利率长期稳定在50%以上。招股书解释称行业竞争加剧是主因,但更深层问题在于其业务模式依赖硬件销售,技术溢价能力不足。


二、经营风险:客户集中与疫情冲击

地产客户依赖埋雷 科拓股份前三大客户包括中海、万科等地产集团,2021年贡献营收近10%。随着房地产行业持续低迷,客户现金流压力可能进一步传导至公司,加剧应收账款风险。

疫情反复影响需求 智慧停车业务高度依赖人流密集场景,2022年吉林、上海等地疫情反复导致项目停工,2023年部分区域运营收入同比下滑超80%。若未来疫情反复,短期业绩波动或成常态。


三、法律与合规风险:诉讼缠身,内控存疑

知识产权纠纷频发 公司涉及多起专利侵权诉讼,如与艾润环控的专利纠纷案。截至2025年,科拓股份存在112条司法案件记录,其中65条为立案信息,暴露出知识产权保护短板。

合同管理混乱 监管现场督导发现,公司存在162份合同发货早于签约、296份收入确认早于合同审批的乱象,甚至缺失关键验收凭证。此类内控缺陷曾被创业板发审委直接点名,恐成港股上市“拦路虎”。


四、募投项目风险:重资产模式存疑

总部大楼购建引圈钱质疑 此次募资中,2.6亿元拟用于购置厦门总部大楼,占总募资额31%。然而,公司此前已因“倒签合同”“虚构交易满足政策奖励”遭监管问询,此次重资产投入必要性存疑。

产能消化压力大 停车产业智能制造项目达产后将新增3.4万套设备产能,但2021年公司销量仅2.1万套。行业竞争加剧下,若需求不及预期,固定资产折旧将大幅侵蚀利润。


五、关联交易与利益输送疑云

客户与供应商高度重叠 沈阳健安、厦门德立铭等企业既是前五大客户又是供应商,其中厦门德立铭采购价高于市场均价5%,存在利益输送嫌疑。此外,实控人曾通过亏损公司铭品餐饮低价增资、高价转股避税,涉及估值3个月翻4倍的操作,合规性备受争议。


六、政策依赖与补贴退坡风险

税收优惠占比畸高 2019-2021年,公司税收优惠及政府补贴占净利润比例分别达141%、52%、49%。若未来政策支持力度减弱,净利润或面临断崖式下跌。


结语

科拓股份虽坐拥智慧停车赛道红利,但财务隐患、合规瑕疵及模式瓶颈使其港股之路充满变数。投资者需重点关注其应收账款回收进展、内控整改成效及募投项目实际效益。在停车行业“强者恒强”的竞争格局下,科拓能否借资本之力突围,仍需时间验证。

参考资料

:科拓股份招股书、问询回复及公开报道

一家公司,两次IPO折戟,三次监管问询,四年业绩过山车,五年证监会前官员“潜伏”……成都德芯数字科技(下称“德芯科技”)的上市之路堪称“魔幻”。从创业板临阵撤单到北交所再战,这家广电设备供应商的招股书背后,藏着怎样的资本游戏与合规黑洞?我们用数据扒开它的“遮羞布”。


一、IPO“变脸术”:创业板到北交所,监管追问“为何逃?”

德芯科技的上市历程堪称“反复横跳”:

  • 2016年挂牌新三板,2019年启动创业板IPO,却在2022年9月上会前夜紧急撤回,深交所现场督导曝光商业贿赂嫌疑离职官员入股问题;
  • 2024年改道北交所,募资3.31亿,但2024年一季度营收、净利暴跌超40%,业绩“开倒车”引发北交所对其持续盈利能力的尖锐质疑。

致命拷问:若业务真有前景,为何两次IPO均“临阵脱逃”?


二、监管“雷区”:突击分红4.3亿,证监会前官员“精准卡位”

1. 突击分红,掏空利润池

  • 创业板IPO前(2018-2021年):分红3.69亿,超同期净利润总和(3.47亿),实控人孙宇家族套现1.23亿,董事王德华拿走近8500万
  • 北交所IPO前(2023年底):再分6000万,占当期净利润47%。 讽刺的是:公司一边哭穷募资,一边将利润“瓜分殆尽”。

2. 证监会前官员“突击入股”

  • 蔡曼莉(原证监会处长)、黄晓萍(深交所前高管)等5名监管离职人员,在辅导期前后“精准”入股,其中何为离职未满2年即通过代持“潜伏”,被质疑利益输送。 监管红线:2021年新规明确禁止离职人员短期入股,德芯科技却“完美”规避,背后是否有灰色操作?

三、业务“定时炸弹”:85%收入靠集成商,无证销售埋雷

1. 集成商依赖症

  • 2023年85.63%收入依赖集成商,毛利率54.59%(比直销高10个百分点),但合同负债暴跌46%,终端客户信息不透明,被北交所质疑收入真实性。 风险提示:若集成商“反水”或暴雷,业绩或瞬间崩塌。

2. 无证销售、资质过期

  • 2021年销售未取得《电信设备进网许可证》产品249.5万元,虽以“首违不罚”逃过处罚,但暴露内控漏洞
  • 2024年调频发射机等资质已过期,应急广播适配器证书临近到期,若续期失败,业务或直接停摆。

四、隐秘角落:商业贿赂疑云与用工“黑历史”

1. 销售员单笔报销50万

  • 员工高云4年报销173万,单笔最高50.54万,资金流向与客户、官员、供应商重名,被深交所直指商业贿赂嫌疑。 关联黑料:实控人关联企业德赛电子曾涉2006年商业贿赂案,历史阴影未散。

2. 劳动争议揭用工“黑洞”

  • 前员工潘云保控诉克扣工资、截留提成,法院判赔加班费9966元;
  • 赵志高诉请撤销解约协议,三审均败诉,暴露用工协议合规风险

五、股权“家族化”:二代掌权,代持往事引争议

  • 实控人孙宇(创始人孙大宁之子)通过一致行动协议控制64.35%表决权,王德华持股22%却未签协议,被问询是否规避限售
  • 代持黑历史:2008年创始人易进红1年内退出,股权经多轮代持转移至孙氏家族,深交所曾质疑代持合法性

【结语】

德芯科技的IPO剧本,写满了资本套现、监管套利与合规冒险。从“突击分红”到“官员潜伏”,从“无证销售”到“贿赂疑云”,每一笔数据都在叩问:这样的企业,真的配得上投资者的信任吗?北交所的问询函已至,答案或许就在不远处。

数据来源:深交所问询函、北交所招股书、裁判文书网公开信息。

福建德尔科技曾以“氟化工独角兽”自居,估值高达175亿元,但招股书揭开其华丽外衣下的真实困境:

  • 净利润断崖式下滑:2021年净利润3.03亿元,2024年上半年仅剩6401万元,暴跌近80%
  • 毛利率腰斩:主营毛利率从41.46%骤降至17.73%,行业垫底,新能源业务甚至出现负毛利。
  • 募资“大缩水”:IPO募资额从30亿砍至19.45亿,超10亿项目被紧急叫停,市场对其信心崩塌。

解读:新能源行业周期波动仅是遮羞布,核心问题在于技术壁垒薄弱。公司研发费用率仅2.55%,不足同行均值一半,却宣称突破“卡脖子技术”,数据真实性存疑


【致命黑历史:毒气泄漏致1死2伤,子公司成“事故专业户”】

  • 2024年11月:子公司龙氟新材氢氟酸喷溅事故致1死2伤,操作工未佩戴防护装备违规作业,暴露安全管理形同虚设。
  • 2020年:同一子公司因坍塌事故致2人死亡,法定代表人被罚,但整改无效,2022年再被查出17项安全隐患。
  • 环保风险:氟化工生产涉及剧毒化学品,若环保设备失效或排放失控,可能引发生态灾难

犀利观点:福建德尔将“古田会议精神”写入招股书,却连员工基本安全都无法保障,革命老区的“新贡献”竟是血泪教训?


【股权迷局:实控人持股仅35%,代持浮盈1.5亿疑云】

  • 实控人“空心化”:赖宗明等三人合计持股35.06%,IPO后进一步稀释,控制权岌岌可危,中小股东联合或资本狙击风险高企。
  • 代持暴富疑云:实控人黄天梁曾为李炜代持610万股,IPO前夕突击解除,按估值计算李炜浮盈1.5亿,涉嫌利益输送。
  • 低价股权激励:员工持股平台以1.3元/股获授股份,同期外部投资者价格17.09元/股,内部人收割近13倍暴利

追问:若IPO失败,对赌协议触发36亿回购条款,实控人如何填坑?散户或成最终“接盘侠”


【技术泡沫:12N纯度神话VS研发投入“乞丐级”】

公司宣称电子级氢氟酸纯度达12N(99.9999999999%),全球顶尖,但:

  • 研发投入“打脸”:2024年上半年研发费用率仅2.55%,远低于同行5%均值,技术突破靠PPT?
  • 客户认证迟缓:电子级氢氟酸2022年投产,但半导体客户验证周期长,产能利用率不足,拖累毛利率至-20%。
  • 替代危机:六氟磷酸锂面临新型锂盐冲击,若技术迭代滞后,百亿估值或一夜归零

真相:所谓“硬科技”实为资本包装的“纸老虎”,高纯度数据是否经第三方验证?


【结语:IPO不是终点,而是照妖镜】

福建德尔科技的故事,是资本催熟独角兽的典型样本:

  • 对赌压顶:若上市失败,36亿回购黑洞将吞噬实控人。
  • 政策风险:半导体材料国产化虽是大势,但行业周期波动下,高估值难掩业绩裸泳
  • 投资者警钟:当“硬科技”标签沦为圈钱工具,韭菜们,该醒醒了!

数据来源:招股书、问询函回复、政府事故通报、股权穿透、行业分析。

一家年收入超5亿的出行平台,竟被用户怒斥“吃相难看”!高铁管家、航班管家母公司活力集团冲刺港股IPO的背后,是捆绑销售、默认勾选、投诉缠身的“吸血式”增长模式。当用户觉醒、巨头围剿,这家“智商税”公司还能活多久?

一、用户信任崩塌:万人投诉背后的“吸血”套路

1、默认勾选“增值服务”,用户被迫交“智商税” 用户购票时未勾选任何服务,却被收取20元“安心订”费用;机票捆绑58元“管家服务包”,退款时遭拒……类似投诉在黑猫平台累计超8200条。活力集团通过模糊选项设计,诱导用户为无效服务买单,被质疑“系统性收割”。

2、抢票加速包:一场精心设计的骗局? 官方数据显示,活力集团70%收入依赖火车票增值服务。然而,国铁集团明确表示“12306是唯一官方平台,第三方加速包无优先权”。业内人士直言:“所谓加速只是心理安慰,本质是营销话术。”

3、投诉处理“踢皮球”,用户维权艰难 近30天内,航班管家投诉量达191条,高铁管家37条。消费者反映退款需“层层审核”,客服态度敷衍。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指出:“用户因小额损失鲜少起诉,平台利用此漏洞持续敛财。”


二、盈利幻象:扭亏为盈的“危险游戏”

1、9年亏损超8亿,盈利全靠“割韭菜” 2014-2023年累计亏损8.12亿,仅2023年短暂盈利5930万。扭亏关键竟是增值服务收入激增,而同期销售费用飙升至1.16亿,暴露“烧钱换增长”的脆弱性。

2、业务结构畸形:旅行服务占比近90% 机票、火车票佣金占营收73%,网约车、酒店业务收入不足4%。对比携程31.6%的市场份额,活力集团仅1.2%,在巨头夹缝中难突围。

3、现金流危机:上半年利润下滑0.95% 2024年上半年营收2.81亿,净利润3171万,同比不增反降。雇员福利开支骤减70%,疑似通过压降成本粉饰报表。


三、合规地雷:工信部点名、行政处罚连环爆

1、隐私合规“黑历史” 2019-2023年,高铁管家因过度索取权限、强制推送3次被工信部通报;航班管家因频繁索取定位遭整改。用户数据安全成重大隐患。

2、行政处罚密集 2024年武汉、长春等地交通局对旗下分公司开出罚单。虽未直接涉及捆绑销售,但暴露出地方监管收紧趋势。

3、上市合规性存疑 从新三板退市到撤回A股申请,转战港股被指因“财务数据难达标、合规风险过高”。若上市后持续违规,恐遭更严监管反噬。


四、模式困局:在携程、美团的降维打击下苟活

1、工具类APP的致命缺陷 航班管家、高铁管家仅有查询功能,缺乏社交、内容生态,用户停留时长不足。相比之下,携程发力直播、社区,美团整合本地生活,形成碾压式体验。

2、聚合模式下的“打工人”困境 网约车业务“伙力专车”年收入不足千万,订单量仅5.59万,沦为高德、滴滴的流量附庸。缺乏自主运力,利润空间被极限压缩。

3、出海与并购:画饼充饥? 招股书称将拓展海外市场,但当前仅覆盖5000个机场,且无核心竞争优势。在巨头全球化布局下,突围希望渺茫。


【结语】血汗钱堆出的IPO,能走多远?

当用户用脚投票、监管重拳出击、巨头全面围剿,活力集团的“吸血模式”已走到尽头。若继续依赖捆绑销售、忽视用户体验,即便侥幸上市,也终将沦为资本市场的“弃子”。

记住:所有命运的馈赠,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数据来源:黑猫投诉、招股书、工信部通报、天眼查

一家成立仅9年的国产户外品牌,年收入从3.8亿狂飙至17.6亿,毛利率直逼60%,创始人夫妇身家过亿,腾讯重仓押注……这似乎是又一个“国货神话”。但数据背后,暗藏杀机。伯希和冲刺港股IPO的华丽外衣下,重营销、轻研发、代工品控翻车、高端化泡沫破灭三大风险已浮出水面。我们扒开财报,揭开这场“户外顶流”的资本游戏真相。


陷阱一:疯狂砸钱买流量,研发投入不足1.8%,“技术牌”彻底沦为噱头

数据实锤:

  • 营销吸血式增长:2022-2024年,伯希和销售费用从1.2亿暴涨至5.6亿,占总收入比例高达31.8%,其中超80%用于广告和KOL推广。
  • 研发“裸奔”:同期研发费用仅0.06亿、0.12亿、0.31亿,研发费率从1.6%断崖式跌至1.78%,不足行业平均水平的1/3(探路者、牧高笛研发费率超5%)。

犀利观点:“自研科技”是伯希和营销话术的核心,但研发投入连营销的零头都不到。所谓“PT-China平台技术突破”,不过是贴牌代工的遮羞布。当流量红利见顶,没有真技术的品牌,注定是韭菜收割机。


陷阱二:代工模式埋雷!品控翻车、质检报告消失,消费者沦为小白鼠

数据实锤:

  • 100%依赖代工:伯希和无自有工厂,合作代工商超50家,2024年服装类产品退货率高达8.7%(行业平均5%以下)。
  • 黑猫投诉实锤:近千条投诉直指“羽绒服钻绒”“冲锋衣漏水”“客服推诿”,但品牌全平台拒绝公开质检报告,被质疑“虚假宣传功能性”。

犀利观点:轻资产模式看似“躺赚”,实则将风险转嫁给消费者。伯希和用代工贴牌打造“高端人设”,却连基本品控都摆烂。当质量问题引爆信任危机,再多的KOL种草也救不了口碑崩塌。


陷阱三:伪高端泡沫破裂!定价虚高靠打折续命,线下门店成摆设

数据实锤:

  • 价格跳水成常态:天猫旗舰店显示,标价1599元的“巅峰系列”冲锋衣,实际成交价常跌破600元,折扣力度超60%。
  • 线下渠道溃败:2024年146家门店贡献收入不足10%,一线城市核心商圈门店日均客流不足10人,货架堆满滞销款。

犀利观点:伯希和效仿“始祖鸟”定价,却学不会技术护城河。靠抖音、小红书营造的“中产标配”幻觉,正在被理性消费者戳破。当“伪高端”标签被撕下,库存积压和现金流断裂或成致命一击。


结语:资本狂欢下的清醒警告

伯希和的财报像一剂兴奋剂:高增长、高毛利、腾讯背书。但剥开滤镜,重营销、轻研发的代工贴牌模式,注定了其“虚胖”本质。警惕下一个“完美日记式崩盘”!没有核心技术、品控失控、价格泡沫的“网红品牌”,终究是资本游戏的一颗棋子。户外行业需要的是产品,而不是PPT造梦。

(数据来源:伯希和招股书、黑猫投诉平台、天猫旗舰店销售记录、行业研报)

一、专利战:悬在头顶的1.89亿“达摩克利斯之剑”

正扬科技正深陷一场横跨美、德两国的专利诉讼泥潭。美国SSI公司指控其侵犯汽车传感器专利,索赔金额高达1.89亿元。更致命的是,这场官司恰逢IPO关键期——若败诉,不仅将吞噬公司近10%的年净利润,更可能直接触发上市审核的“一票否决”。

数据炸弹:2023年公司净利润仅1.96亿,诉讼赔偿金额相当于全年利润的96%。而招股书轻描淡写地将风险归为“知识产权争议”,却未披露具体应诉策略,被质疑“刻意淡化危机”。


二、财务迷局:业绩过山车,毛利率波动堪比“心跳图”

营收数据惊现“跳水式暴跌”:2021年23.27亿→2022年19.29亿(暴跌17.1%),净利润从2.88亿骤降至1.86亿(缩水35%)。尽管2023年营收回升至22.99亿,但新能源产品毛利率持续为负,核心业务尿素箱总成毛利率更从32.11%狂泻至20.78%。

致命隐患:大客户TE(全球传感器巨头)既是金主又是竞争对手,贡献超14%收入的同时,随时可能“断供”。一旦失去TE订单,业绩或将二次雪崩。


三、清仓式分红:实控人夫妇3.65亿落袋,却要股民买单补流?

2022年业绩低谷期,正扬科技竟豪掷4.05亿现金分红,实控人顾一新、田虹夫妇独吞3.65亿。讽刺的是,同年公司净利润仅1.86亿,分红金额占净利润的218%,堪称“掏空式操作”。

更魔幻的是:分红后火速申报IPO募资12亿,其中1.5亿用于“补流”——被指“左手分红套现,右手圈钱填坑”。监管新规下,公司紧急将补流比例从30%砍至12.5%,但突击调整的动机昭然若揭


四、研发空心化:超6000万采购关联方服务,核心技术命门被卡

正扬科技的研发独立性遭灵魂拷问:向关联方千竣科技采购研发服务年均超5000万,占后者收入的99%以上。更蹊跷的是,千竣科技实控人系正扬科技前员工,被质疑“体外循环输送利益”。

技术危机:公司419项专利中仅52项为发明专利,且核心传感器技术高度依赖外部采购。一旦千竣科技“断供”,研发体系恐瞬间瘫痪。


五、行业暗雷:重卡市场萎缩,新能源转型“雷声大雨点小”

政策红利消退:国六排放标准透支市场需求,2024年国内柴油重卡销量暴跌,直接拖累公司营收下滑3.86%。而押注的新能源产品(PTC加热器、VCU等)营收占比仅1%,毛利率持续为负,被讥为“画饼式转型”。

库存高压:截至2023年底存货高达5.54亿,占总资产20.4%,若重卡市场持续低迷,存货跌价风险将引爆财报地雷。


带病闯关,韭菜慎入!

从专利诉讼、财务洗澡到清仓分红,正扬科技的IPO剧本堪称“高危操作大全”。监管层已两度问询,但公司对关键问题避重就轻。投资者若盲目追捧,恐成下一批“被割的韭菜”。

灵魂拷问:一家连核心技术都要外包、业绩靠天吃饭的公司,真的配得上主板上市吗?(数据来源:招股书、问询函回复、诉讼公告)

2025年2月,深圳飞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飞骧科技”)重启科创板IPO,距离其2022年首次冲击上市失败仅隔两年。尽管公司宣称“5G模组收入占比近50%”“上半年盈利超千万”,但深挖其财务数据、客户结构及治理内幕,风险暗礁重重。这场看似“王者归来”的资本大戏,实则暗藏致命危机。


一、财务“纸面繁荣”:盈利靠“财技”还是真本事?

1、扭亏为盈的“魔法” 2024年上半年,飞骧科技首次实现净利润1327.99万至1827.99万元,但这一“盈利”背后疑点重重:

  • 存货跌价转销“美化”毛利率:2021-2023年,公司通过存货跌价转销分别增加毛利3780.61万、8806.72万、7250.64万。若剔除这一操作,其核心产品4G PA及模组的毛利率实际为负值(-10.33%至-0.78%),盈利根基脆弱。
  • 应收账款“滚雪球”:2023年应收账款达5.97亿元,占营收34.77%,远超行业均值。对经销商给予120天超长账期(行业惯例仅30天),疑似通过“压货”虚增收入。

2、现金流“失血”危机 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长期为负,2023年账面货币资金仅3.6亿元,但应收账款+存货高达12.87亿元。若下游客户回款延迟或存货滞销,资金链断裂风险一触即发。


二、客户结构“畸形”:大客户依赖埋雷

  • 前五大客户贡献超70%收入,高度依赖传音、联想等非头部手机厂商及ODM厂商。一旦客户订单波动或议价能力下降,营收将断崖式下滑。
  • 经销商模式占比超95%,但2023年逾期账款达1.08亿元,坏账风险高企。更令人警惕的是,公司对经销商“提货即确认收入”的激进会计政策,被质疑为冲刺IPO“刷数据”。

三、治理“黑洞”:实控人负债、历史造假阴影难消

1、实控人负债6900万,控制权岌岌可危 创始人龙华通过员工持股平台间接控制公司,但其个人及平台合计负债近6900万元。若IPO进程受阻,股权冻结或质押爆仓风险将直接威胁公司控制权稳定。

2、前实控人财务造假“黑历史” 飞骧科技前身关联方潘清寿曾因财务造假被证监会终身市场禁入。尽管公司声称已“切割”,但监管层对历史污点的零容忍态度,恐令其IPO审核面临更严苛审查。


四、技术“伪高端”:4G依赖症难解

  • 5G模组收入占比不足50%,核心收入仍依赖4G PA及模组(2023年占比54.65%)。随着高通、Qorvo等国际巨头逐步退出低端市场,飞骧科技在4G领域的市场份额恐遭挤压。
  • 研发投入占比逐年下滑,从2021年的21.6%降至2023年的11.5%,技术迭代后劲不足。尽管宣称布局Wi-Fi 7、车规级芯片,但量产进度缓慢,市场竞争力存疑。

五、监管“红灯”:两度问询未解之谜

2022年IPO期间,上交所两轮问询直指四大要害:

实控人变更真实性:潘清寿向龙华的股权转让是否涉及利益输送?

持续经营能力:巨额亏损下如何保证盈利可持续性?

存货跌价计提合理性:30%的存货跌价率是否掩盖真实成本?

客户与供应商重叠:是否存在关联交易操纵业绩? 这些问题在二次IPO中仍未充分回应,或成上市最大拦路虎。


结语

飞骧科技的IPO重启,看似是“逆风翻盘”的励志故事,实则是一场资本与风险的豪赌。从财务“美颜”到治理隐忧,从技术“卡脖子”到监管质疑,每一个风险点都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投资者需警惕:当潮水退去,谁在裸泳?

(数据来源:招股书、问询函回复、行业研报)


2024年底,厦门恒坤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恒坤新材”)科创板IPO申请获受理,拟募资12亿元。然而,这家号称“国内光刻胶出货王”的企业,却在招股书背后暗藏多重风险。从涉赌股东到业绩变脸,从客户依赖到股权隐患,恒坤新材的上市之路,更像是一场资本与风险的豪赌!


致命陷阱一:前股东竟是“赌场大亨”,股权黑历史成定时炸弹

恒坤新材的股权史堪称一部“犯罪实录”。招股书披露,前股东吕俊钦因开设赌场罪被判处有期徒刑9年9个月,其名下2144.9万股股份被司法冻结并划转。更荒诞的是,吕俊钦曾通过代持方式隐匿持股,其兄弟吕俊坤(杭州高新前实控人)也曾卷入资本市场丑闻。

核心质疑:一家冲刺科创板的高科技企业,为何股东背景如此混乱?代持、涉赌、司法冻结……这些“黑历史”是否暴露了公司治理的致命漏洞?若上市后股权再度动荡,中小投资者将如何自保?


致命陷阱二:业绩“变脸”如川剧,政府补贴撑起利润门面

恒坤新材的财报数据堪称“魔幻现实主义”:

  • 营收增速暴跌:2022年营收增长127.93%,2023年骤降至14.28%,近乎“腰斩”;
  • 净利润负增长:2023年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10.95%,扣非净利润同步下跌;
  • 补贴依赖症:2021年政府补助占利润总额的100.78%,2023年仍达16.05%。 更讽刺的是,其自产核心产品前驱体材料毛利率连续四年为负,全靠高毛利的“引进业务”撑场面。科创板定位遭灵魂拷问:一家依赖“倒卖境外产品”和政府输血的企业,真的配得上“硬科技”标签吗?

致命陷阱三:客户集中度超97%,大客户流失即崩盘

恒坤新材的客户结构堪称“走钢丝”:

  • 前五大客户贡献超97%收入,2021年甚至高达99.40%;
  • 第一大客户占比超60%,且因被SK海力士收购,合作存重大不确定性。风险预警:一旦大客户“翻脸”,恒坤新材的营收将瞬间崩塌。而高度集中的客户结构,也意味着议价权薄弱,利润空间被持续挤压。

暗雷四伏:股权分散、产能闲置、研发“画饼”

  • 控制权危机:实控人易荣坤持股比例仅36%,上市后或降至30%,股权分散埋下控制权争夺隐患;
  • 产能利用率低迷:自产前驱体材料产能利用率长期低下,毛利率为负却仍募资扩产;
  • 研发“纸上谈兵”:尽管研发费用逐年增长,但核心技术仍依赖“引进—消化”模式,自研突破未见实效。

结语

恒坤新材的IPO故事,像极了一部资本市场的“惊悚片”:涉赌股东、业绩变脸、客户依赖、股权隐患……每一幕都令人心惊。科创板本是“硬科技”企业的摇篮,但若放任此类企业蒙混过关,最终买单的将是无数普通投资者。

监管部门该出手了! 在放行12亿募资前,请先撕开这份“精致包装”的招股书,看看里面究竟藏着多少颗雷!


本文引用来源:恒坤新材招股书、问询函回复及公开司法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