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着“全球风电玻纤织物市场份额超35%”的光环,浙江振石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振石股份”)的沪市主板IPO申请,像一场精心包装的资本魔术——左手高举碳中和大旗,右手藏着关联交易的暗箱,脚下踩着连续三年下滑的业绩残骸。


翻开振石股份的招股书,一组数据堪称行为艺术:

营收三连降——从2022年的52.67亿元,滑至2024年的44.39亿元,缩水超15%;

净利润跳水——2024年净利润仅6.10亿元,同比暴跌23%。

公司对此的解释充满黑色幽默:因行业价格战“主动放弃低利润订单”。翻译成人话:宁可饿死,也不吃“剩饭”

更荒诞的是现金流表演。2022年净利润7.81亿元,经营现金流却为-2.08亿元;2023年净利润7.90亿元,现金流进一步恶化至-4.09亿元。直到2024年才勉强转正至1.03亿元,但应收账款余额仍高达21.08亿元,占营收47.48%。这意味着近半营收是“纸面富贵”,下游风电厂商的赊账成了公司的隐形炸弹。

关联交易才是这场大戏的高潮。报告期内,振石股份向关联方采购金额占营业成本比例连续三年逼近70%(2022年70.49%、2024年69.22%)。简单说,每10元成本中,7元流向了“自己人”。而最大供应商中国巨石(采购占比未披露)与振石股份的“亲密关系”堪称教科书级利益捆绑——董事长张健侃同时担任中国巨石董事,左手卖原料,右手造产品,闭环式“自产自销”玩得飞起

这种“家族式供应链”的恶果显而易见:前五大供应商采购占比常年超83%,中国巨石一旦断供或涨价,公司立马陷入休克。更讽刺的是,公司声称“已整改内控不规范问题”(包括转贷、无真实交易票据等),却对近七成关联采购视若无睹。

张氏家族的控股版图更暴露治理危机。实控人张毓强家族通过桐乡华嘉、振石控股等层层股权嵌套,掌控公司72%表决权,董事会过半席位被家族成员占据。这种“一股独大”的结构,让中小股东沦为陪跑木偶。而80后少帅张健侃的“跨界兼职”(身兼振石股份董事长、中国巨石董事、振石控股总裁),更像在权力游戏中上演分身术。

最魔幻的是募资计划。公司一面承认“风电材料产能过剩导致价格战”,一面却将39.81亿募资额的85%砸向产能扩张:

  • 17亿元投建玻璃纤维制品基地(国内风电材料已过剩);
  • 16.48亿元押注复合材料基地(涉足光伏边框、新能源车电池盒等);
  • 3.59亿元豪赌西班牙工厂(地缘政治风险只字未提)。 而研发投入仅占募资总额的6.9%(2.74亿元),在技术迭代如风卷残云的新能源赛道,这种“重产能轻创新”的倒挂逻辑,无异于用大刀长矛对抗洲际导弹。

振石股份的IPO,本质上是一场用“碳中和”包装的资本突围。它暴露了三个致命悖论:

市场霸权≠盈利安全:35%全球份额挡不住业绩三连跌,行业定价权早已被上下游挤压殆尽;

家族控制≠高效治理:72%控股换来的可能是“一言堂”决策,而非风险制衡;

产能扩张≠第二曲线:在风电红海砸钱扩产,却对氢能、光伏等真·增量赛道蜻蜓点水。

证监会若放行此类企业,无异于向市场传递危险信号:关联交易可七成,业绩连降能上市,家族控股无妨,募资画饼有理。


左手关联交易,右手产能扩张,中间是悬在头顶的39亿募资计划——振石股份的IPO闯关,恰似一场蒙眼狂奔的豪赌。赌的是投资者能否被“风电龙头”的光环闪瞎双眼,忽略那七成关联交易的黑洞,和藏在招股书里的业绩滑梯。当碳中和的东风遇上资本游戏的西风,这场较量,注定只剩一地鸡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