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净利增长背后,是每赚1元现金仅流入0.3元的残酷真相。


深交所的IPO受理大厅里,山东春光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春光集团”)的申报材料堆得老高。7.51亿募资额的蓝图在招股书里熠熠生辉,磁电材料项目的描述令人浮想联翩。然而翻到风险提示章节,一幅“带病闯关”的图景却逐渐清晰——从现金流断崖式下跌到非法集资疑云,从实控人绝对控股权到社保违规,这家号称“软磁铁氧体磁粉销量国内三连冠”的企业,正裹挟着重重风险冲向创业板。

现金流“纸面富贵”的残酷真相:春光集团财报上的净利润曲线看似漂亮,2022-2024年扣非净利润从7362万稳步爬升至9275万。但掀开这层华丽外衣,经营现金流竟从8010万暴跌至2864万,三年缩水64%。2024年的净现比(经营现金流/净利润)仅0.29,意味着每赚1元利润,实际到手现金不足0.3元,堪称“纸上富贵”的最佳代言。

钱去哪儿了?应收账款给出了答案。三年来公司应收账款余额从2.50亿飙至3.59亿,占营收比例从24.67%膨胀到33.30%。2024年应收账款增速30.48%远超营收增速15.81%,活脱脱一出“赊销冲业绩”的戏码。更讽刺的是,公司一边哭穷现金流紧张,一边在IPO前夜大手笔分红2472万元,吃相着实耐人寻味。

非法集资疑云,公安证明也洗不白的原罪:监管两轮问询函直指公司命门——实控人韩卫东控制的睿安资产,曾向员工和非员工集资。尽管春光集团搬出临沂市公安局高新区分局的“无犯罪证明”挡箭,但睿安资产2020年就因公示信息造假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的黑历史,让这份证明显得苍白无力。

法律界人士尖锐指出:向非特定对象集资已踩中“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红线。而公司长达23页的回复中,对“非员工身份界定”“集资利率合规性”等关键问题的解释含糊其辞,最终招致监管第二轮拷问。这种游走法律边缘的融资操作,如同一颗随时可能引爆的暗雷。


实控人“帝王权杖”下的治理黑洞:韩卫东直接持股34.04%,又通过临沂君安掌控21.48%表决权,合计55.52%的绝对控制权。招股书轻描淡写提及“存在不当控制风险”,但监管问询揭露的股权代持黑幕才是冰山一角——韩卫东与二股东宋兴连均存在代持行为,且代持原因至今成谜。

更荒诞的是子公司业绩“反噬”母公司的奇葩架构:2023年子公司春光磁电净利润1.1亿元,母公司净利润仅8789万元。监管犀利发问:“为何不以效益更好的子公司作为上市主体?”公司辩解“发挥协同效应”的55页回复,在常识面前显得苍白无力——这究竟是商业智慧,还是规避监管的套利把戏?


毛利率“裸泳”与生产合规之殇:公司标榜技术领先,但主营毛利率20.89%仍低于行业均值22.41%,暴露技术壁垒不足的软肋。核心产品软磁铁氧体磁粉三年降价20%(从1.09万/吨至0.87万/吨),同行降价潮中春光集团毫无议价筹码可言。

生产环节更是乱象丛生:高性能软磁铁氧体电子元器件等项目长期超环评产能生产。尽管公司声称“已整改”,但监管尖锐质疑:“是否取得主管部门确认?是否再犯?”这种漠视规则的行为,在注册制强调合规性的当下,无异于自毁长城。


突击转道创业板的“监管博弈”:今年4月,春光集团突然将IPO阵地从主板转向创业板。表面看是“顺应板块定位”,实则被业内视为规避主板更严审查的“金蝉脱壳”之计。此前新三板挂牌时两轮问询的未解之谜——从非法集资嫌疑到超产违规,从股权代持到母子业绩倒挂——都被装进行李箱,带到了创业板审核窗口。

社保公积金未足额缴纳的“传统艺能”,更为这场闯关大戏平添几分黑色幽默。


监管问询函里的灵魂拷问尚未散去,春光集团已站在创业板的门口。现金流失血、集资合法性存疑、实控人绝对控制、生产违规前科……当这些关键词与“IPO”同框出现,投资者该警惕的恐怕不仅是招股书里的风险提示章节。

毕竟,带病上市的企业,向来是资本市场“割韭菜”的最佳剧本

营业收入与经营收现的长期不匹配,有点财务常识的人一看便知,春光集团这次从三板跳到创业板的旅程注定困难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