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资本追捧“可控核聚变”概念时,一家年销955公里超导带材的企业,正试图用12亿募资撬动60倍于全球市场需求的产能泡沫。

2025年6月18日,上海超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科创板IPO申请获受理的消息引发市场骚动。中金公司护航、百亿估值加持、头顶“全球唯二实现千公里级量产”的技术光环,这家公司俨然成为资本眼中高温超导赛道的“明日之星”。

但翻开招股书,一组组自相矛盾的数据和迷雾重重的背景,正在戳破这个高科技泡沫。


畸形的客户结构,撑起80%营收的“国家队”订单正在萎缩

国家电网、南方电网、中科院——这三大巨头贡献了上海超导70%以上的营收。这种依赖政府科研项目和央企示范工程的商业模式,在2024年遭遇重击:国家电网招标量暴跌30%,直接导致公司存货周转天数飙升至287天(较2022年180天恶化近60%)。

更讽刺的是,公司宣称布局的“万亿级市场”仍停留在PPT阶段。

尽管为能量奇点“洪荒70”装置供货并参与美国CFS核聚变项目,但行业人士直言:“当前需求更多来自示范项目,大规模应用仍需5-10年培育”。而医疗设备等新领域,至今仍躺在实验室里。

神秘掌舵人,突击注销的关联公司与税务污点

董事长马韬的背景成为招股书中最诡异的留白。这位突然在2022年通过并购重组入主的实控人,公开履历仅有“曾任多家科技企业顾问”的模糊描述。

其控制的共青城超达投资,历史股东中藏着3家2021年突击注销的关联公司。其中上海超导能源更因税务违规被处罚,这些污点如同定时炸弹埋在IPO之路下方。

魔术般的财务逆转:应收账款撑起的“盈利”假面

2024年业绩堪称魔幻:营收暴涨187%至2.4亿元,净利润从亏损391万跃升至盈利7295万。

亮眼数据背后,52%的应收账款占比(相当于1.25亿元未收回货款)和数家成立不足5年的神秘大客户(联创超导、能量奇点等),让交易真实性蒙上阴影。

更令人瞠目的是毛利率的“三级跳”——从2022年23.49%飙升至60.52%,而同期行业龙头西部超导的毛利率仅35%左右。这种逆周期暴涨,在原材料成本未明显下降的背景下显得格外突兀。

疯狂的产能赌局:6倍扩产 VS 50公里的全球市场

公司现有产能1000公里,2024年实际销售955公里,却计划通过IPO募资新增6000公里产能——相当于当前产量的6倍

2024年全球高温超导材料总需求仅约50公里,供需错配达120倍!

这种“蒙眼狂奔”的扩产背后,是企图绑架资本为产业化前景买单的危险游戏。当募投项目达产后产能将达2万公里,需要吞噬当前全球市场400年的需求量

无主之城:股权分散下的治理黑洞

公司股权结构呈现罕见的分权状态:第一大股东精达股份仅持股18.15%,精达系合计持股22.38%,其余股东持股均不足8%。这种无实际控制人架构,在面临重大决策时极易陷入僵局。

更耐人寻味的是,2025年5月公司出现大规模管理层换血,5名核心成员集体退出,恰发生在IPO申报前夕。


讽刺的是,在招股书描绘的蓝图中,2030年高温超导材料市场规模将达105亿元。但当下全球实际需求仅7.9亿元的现实,让这场豪赌更像海市蜃楼。

当科创板审核问询函抵达时,上海超导需要回答三个致命问题:

如何填补国家电网订单萎缩后的收入断层?如何证明52%应收账款不是寅吃卯粮?怎样消化60倍于全球市场的产能?

高科技产业需要资本灌溉,但拒绝为幻象买单。

上海超导的IPO闯关,正成为检验科创板理性成色的试金石——当“卡脖子技术”的光环遭遇财务数据的拷问,资本该做产业的燃料,还是泡沫的推手?

这家公司像极了在核聚变商业化长征中提前起跑的选手,

只是没人知道,它携带的氧气瓶能否支撑到“人造太阳”点亮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