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技术光环遇上财务黑洞,资本盛宴还是击鼓传花?
在合肥国资的加持下,视涯科技以“全球硅基OLED微显示领跑者”的姿态冲刺科创板,估值超过200亿元。招股书里堆砌着“全球第二、境内第一”“打破索尼垄断”等华丽标签,创始人顾铁更是被包装成“连续创业成功的技术派企业家”。
但翻开财务数据,这家明星企业却露出了另一副面孔:三年累计亏损7.98亿元,毛利率长期徘徊在20%左右,研发费用率一度高达133.35%——相当于每赚1块钱,就要倒贴1.3元搞研发。
技术光环下的财务黑洞
视涯科技的故事听起来很美:自主研发的硅基OLED微显示屏像素密度突破3000PPI,响应速度达微秒级,客户名单里躺着字节跳动、大疆、小米等巨头,甚至多次向苹果Vision Pro送样。
但资本市场最关心的盈利问题,却成了它的致命伤。
2022年至2024年,公司营收从1.9亿元缓慢爬升至2.8亿元,净利润却连续三年深陷亏损泥潭,累计金额近8亿元。更触目惊心的是现金流——经营活动现金流连续三年为负,2024年仍净流出7562万元。


烧钱速度如此惊人,背后是两大“吞金兽”:年折旧超1亿元的固定资产和占营收95%以上的研发投入。截至2024年末,公司固定资产和在建工程账面价值达15.5亿元,仅折旧就吃掉37.54%的营收。

而所谓“技术领先”的代价,是研发投片量(8551片)远超量产投片(4701片),64%的产能用于“试错”。
客户依赖与价格战的双重绞杀
视涯科技的前五大客户贡献了超73%的营收,其中第一大客户占比常年超过30%。更微妙的是,大股东小米、大疆既是投资人又是核心客户,这种“自产自销”的模式引发关联交易透明性质疑。

下游巨头们显然没打算给这位“技术新贵”留情面。为控制成本,客户持续压价,导致视涯科技的单块显示屏均价从2022年的193.83元降至2024年的183.41元。
在产能利用率仅92%的情况下,公司却计划用IPO募资的16.1亿元扩建产线。而当前存货周转天数已达311天,远超行业健康水平。产能扩张与库存积压的矛盾,像一颗定时炸弹。
关联交易的“魔术箱”
创始人顾铁(美国)的另一重身份——科创板上市公司奕瑞科技实控人——埋下了更隐蔽的雷。

2025年,视涯科技突然计划向奕瑞科技采购微显示模组金额上限1亿元,较2024年的339万元暴增28倍。蹊跷的是,这笔巨额交易的定价始终未对外公开。
耐人寻味的是,奕瑞科技2024年净利润下滑23.43%,却仍“优先保障视涯供应链”。这种资源倾斜被业内质疑可能侵蚀奕瑞科技中小股东利益。
更令人担忧的是技术权属问题。视涯科技的核心专利CN114256233A,发明人中包含多名昆山维信诺前工程师,而顾铁恰曾在该公司任职。专利权属的模糊地带,可能成为未来诉讼的导火索。
政府补贴退坡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合肥国资的深度绑定曾是视涯科技的“救命稻草”。Pre-A轮至C轮融资中,合肥产投集团、合肥国鑫资本等地方基金持续注资,累计超过7轮政府输血。
但这种依赖正在变成枷锁。若上市后补贴退坡,公司号称的“30亿元年产值目标”将瞬间承压。而当前2.8亿元的年营收,距离这一目标相差十倍之遥。
行业大环境同样不容乐观。2024年全球AR/VR头显出货量同比下降12%,XR市场仍处培育期。尽管公司宣称要开拓车载AR-HUD、医疗内窥镜等新场景,但远水难解近渴。
市销率(PS)超70倍——这是视涯科技IPO估值最魔幻的注脚。相较之下,京东方等成熟面板企业的PS值长期在1倍左右徘徊。资本的热捧与技术落地的冰冷现实形成荒诞对比。
在合肥国资的资本棋局中,视涯科技是“风投神话”的续命棋子;在创始人顾铁手中,它又是奕瑞科技之外的第二颗资本纽扣。唯独对普通投资者,它更像一场用“XR梦想”包装的惊险赌局。
在资本狂欢与技术理想主义的交汇处,视涯科技的IPO更像是一场豪赌——赌的是XR市场的爆发速度能否跑赢财务黑洞的吞噬速度。而最终买单的,可能是那些相信“梦想”的股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