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讯众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讯众股份”)于2025年4月30日再次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冲刺港股“云通信第一股”。尽管公司以“中国最大全栈式云通信服务商”自居,但其招股书及过往经营数据中暴露的隐患不容忽视。本文深度剖析其潜在风险,为投资者提供决策参考。
一、流动性危机:现金流持续失血,债务压力攀升
讯众股份的现金流问题堪称“致命伤”。2022年至2024年,其经营活动现金流连续三年净流出,累计达2.87亿元,而同期融资活动现金流入仅2.55亿元,现金流缺口依赖外部“输血”填补。截至2024年底,公司现金及等价物仅余728.6万元,流动性几近枯竭。
更严峻的是,应收账款高企:2024年末贸易应收款达8.81亿元,占流动资产60.4%,平均周转天数从230天增至319天,回款效率持续恶化。若客户违约或延迟付款,公司将面临资金链断裂风险。此外,债务比率三年内从12.8%飙升至36%,偿债压力陡增。
二、业务单一性风险:CPaaS业务“独木难支”
公司86.8%的收入依赖CPaaS(通信平台即服务),但该业务毛利率已从2022年的22.6%下滑至18.9%。市场竞争加剧导致议价能力下降,若行业价格战持续,利润空间或进一步压缩。
同时,客户需求波动成为隐忧:2024年一季度云通信收入同比减少20.1%,部分客户因终止合作或需求减弱影响业绩。尽管公司试图拓展政务解决方案业务(占比仅1.5%),但短期内难成支柱。
三、法律与诉讼风险:6540万纠纷或成上市“拦路虎”
2024年11月,讯众股份被曝出与亚康股份子公司涉及6540万元买卖合同纠纷诉讼。尽管案件细节未完全披露,但大额诉讼可能引发监管问询,甚至影响上市进程。此前公司因保荐机构被调查导致北交所IPO中止,历史“污点”或降低投资者信心。
四、技术创新与研发投入不足
作为“AI驱动通信服务商”,讯众股份的研发投入占比却逐年下降,从2022年的5.6%降至2024年的4.1%。同期研发人员仅67名,远低于销售团队规模。在AI、边缘计算等技术迭代加速的背景下,若无法持续创新,其技术壁垒恐被竞争对手突破。
港股IPO能否成为“救命稻草”?
讯众股份计划通过上市募资偿还贷款、升级技术及拓展市场,但流动性危机和业务结构问题短期内难解。投资者需警惕其“带病上市”风险,尤其是现金流恶化与诉讼纠纷的连锁反应。港股虽为科技企业提供融资通道,但市场对盈利质量的要求日益严苛,讯众股份的“资本故事”能否说服投资者,仍需时间验证。
参考资料:讯众股份招股书、亚康股份诉讼公告、行业分析报告

发展历程:
一、初创与业务探索期(2008-2015年)
2008年:公司成立,初期聚焦企业通信技术,获国家高新企业、双软认证及工信部电信增值跨区域牌照。
2011年:开启移动互联网营销方案,成立子公司云讯科技,推出企业销售管理软件“电销王”。
2014年:推出云呼叫中心解决方案,获中国软件测评中心六项产品认证。
2015年:6月在新三板挂牌(股票代码832646),成为“新三板云通信第一股”,并完成首轮定增。
二、业务扩张与模式升级期(2016-2019年)
2016年:进入新三板创新层,获评“云通信行业领军企业奖”。
2017年:
- 设立全资子公司众麦科技、及时会科技,专注行业外呼中心管理SaaS及视频会议解决方案。
- 获评“北京市十大最具成长型企业”“新三板创新层十佳成长企业”。
2018年:
- 形成“PaaS+SaaS+BPO”全栈模式,覆盖云通信、智能客服、视频会议等领域。
- 尝试被A股上市公司达华智能并购,但因问询未果终止交易。
2019年:启动AIoT物联网业务,主办首届智能通信产业论坛。
三、全国化布局与资本化冲刺期(2020-2023年)
2020年:
- 成立苏州运营基地,拓展政府数字化方案。
- 入选北京市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2021年:
- 设立辽阳北方数字产业基地、上海运营中心,深化区域布局。
- 获评“中国信息通信技术优秀服务商”。
2022年:
- 6月北交所上市申请获受理,但因保荐机构问题撤回申请。
- 10月重启北交所上市辅导。
2023年:7月提交港股上市申请,转向境外资本市场。
四、港股上市与持续发展(2024年至今)
2024年:
- 7月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独家保荐人为星展银行。
- 8月获中国证监会境外上市备案受理。
2025年:
- 1月获中国证监会境外发行上市备案通知书,计划发行不超过3500.6万股H股。
- 5月再次递表港交所,此前因材料过期失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