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年收入超5亿的出行平台,竟被用户怒斥“吃相难看”!高铁管家、航班管家母公司活力集团冲刺港股IPO的背后,是捆绑销售、默认勾选、投诉缠身的“吸血式”增长模式。当用户觉醒、巨头围剿,这家“智商税”公司还能活多久?

一、用户信任崩塌:万人投诉背后的“吸血”套路

1、默认勾选“增值服务”,用户被迫交“智商税” 用户购票时未勾选任何服务,却被收取20元“安心订”费用;机票捆绑58元“管家服务包”,退款时遭拒……类似投诉在黑猫平台累计超8200条。活力集团通过模糊选项设计,诱导用户为无效服务买单,被质疑“系统性收割”。

2、抢票加速包:一场精心设计的骗局? 官方数据显示,活力集团70%收入依赖火车票增值服务。然而,国铁集团明确表示“12306是唯一官方平台,第三方加速包无优先权”。业内人士直言:“所谓加速只是心理安慰,本质是营销话术。”

3、投诉处理“踢皮球”,用户维权艰难 近30天内,航班管家投诉量达191条,高铁管家37条。消费者反映退款需“层层审核”,客服态度敷衍。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指出:“用户因小额损失鲜少起诉,平台利用此漏洞持续敛财。”


二、盈利幻象:扭亏为盈的“危险游戏”

1、9年亏损超8亿,盈利全靠“割韭菜” 2014-2023年累计亏损8.12亿,仅2023年短暂盈利5930万。扭亏关键竟是增值服务收入激增,而同期销售费用飙升至1.16亿,暴露“烧钱换增长”的脆弱性。

2、业务结构畸形:旅行服务占比近90% 机票、火车票佣金占营收73%,网约车、酒店业务收入不足4%。对比携程31.6%的市场份额,活力集团仅1.2%,在巨头夹缝中难突围。

3、现金流危机:上半年利润下滑0.95% 2024年上半年营收2.81亿,净利润3171万,同比不增反降。雇员福利开支骤减70%,疑似通过压降成本粉饰报表。


三、合规地雷:工信部点名、行政处罚连环爆

1、隐私合规“黑历史” 2019-2023年,高铁管家因过度索取权限、强制推送3次被工信部通报;航班管家因频繁索取定位遭整改。用户数据安全成重大隐患。

2、行政处罚密集 2024年武汉、长春等地交通局对旗下分公司开出罚单。虽未直接涉及捆绑销售,但暴露出地方监管收紧趋势。

3、上市合规性存疑 从新三板退市到撤回A股申请,转战港股被指因“财务数据难达标、合规风险过高”。若上市后持续违规,恐遭更严监管反噬。


四、模式困局:在携程、美团的降维打击下苟活

1、工具类APP的致命缺陷 航班管家、高铁管家仅有查询功能,缺乏社交、内容生态,用户停留时长不足。相比之下,携程发力直播、社区,美团整合本地生活,形成碾压式体验。

2、聚合模式下的“打工人”困境 网约车业务“伙力专车”年收入不足千万,订单量仅5.59万,沦为高德、滴滴的流量附庸。缺乏自主运力,利润空间被极限压缩。

3、出海与并购:画饼充饥? 招股书称将拓展海外市场,但当前仅覆盖5000个机场,且无核心竞争优势。在巨头全球化布局下,突围希望渺茫。


【结语】血汗钱堆出的IPO,能走多远?

当用户用脚投票、监管重拳出击、巨头全面围剿,活力集团的“吸血模式”已走到尽头。若继续依赖捆绑销售、忽视用户体验,即便侥幸上市,也终将沦为资本市场的“弃子”。

记住:所有命运的馈赠,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数据来源:黑猫投诉、招股书、工信部通报、天眼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