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专利战:悬在头顶的1.89亿“达摩克利斯之剑”

正扬科技正深陷一场横跨美、德两国的专利诉讼泥潭。美国SSI公司指控其侵犯汽车传感器专利,索赔金额高达1.89亿元。更致命的是,这场官司恰逢IPO关键期——若败诉,不仅将吞噬公司近10%的年净利润,更可能直接触发上市审核的“一票否决”。

数据炸弹:2023年公司净利润仅1.96亿,诉讼赔偿金额相当于全年利润的96%。而招股书轻描淡写地将风险归为“知识产权争议”,却未披露具体应诉策略,被质疑“刻意淡化危机”。


二、财务迷局:业绩过山车,毛利率波动堪比“心跳图”

营收数据惊现“跳水式暴跌”:2021年23.27亿→2022年19.29亿(暴跌17.1%),净利润从2.88亿骤降至1.86亿(缩水35%)。尽管2023年营收回升至22.99亿,但新能源产品毛利率持续为负,核心业务尿素箱总成毛利率更从32.11%狂泻至20.78%。

致命隐患:大客户TE(全球传感器巨头)既是金主又是竞争对手,贡献超14%收入的同时,随时可能“断供”。一旦失去TE订单,业绩或将二次雪崩。


三、清仓式分红:实控人夫妇3.65亿落袋,却要股民买单补流?

2022年业绩低谷期,正扬科技竟豪掷4.05亿现金分红,实控人顾一新、田虹夫妇独吞3.65亿。讽刺的是,同年公司净利润仅1.86亿,分红金额占净利润的218%,堪称“掏空式操作”。

更魔幻的是:分红后火速申报IPO募资12亿,其中1.5亿用于“补流”——被指“左手分红套现,右手圈钱填坑”。监管新规下,公司紧急将补流比例从30%砍至12.5%,但突击调整的动机昭然若揭


四、研发空心化:超6000万采购关联方服务,核心技术命门被卡

正扬科技的研发独立性遭灵魂拷问:向关联方千竣科技采购研发服务年均超5000万,占后者收入的99%以上。更蹊跷的是,千竣科技实控人系正扬科技前员工,被质疑“体外循环输送利益”。

技术危机:公司419项专利中仅52项为发明专利,且核心传感器技术高度依赖外部采购。一旦千竣科技“断供”,研发体系恐瞬间瘫痪。


五、行业暗雷:重卡市场萎缩,新能源转型“雷声大雨点小”

政策红利消退:国六排放标准透支市场需求,2024年国内柴油重卡销量暴跌,直接拖累公司营收下滑3.86%。而押注的新能源产品(PTC加热器、VCU等)营收占比仅1%,毛利率持续为负,被讥为“画饼式转型”。

库存高压:截至2023年底存货高达5.54亿,占总资产20.4%,若重卡市场持续低迷,存货跌价风险将引爆财报地雷。


带病闯关,韭菜慎入!

从专利诉讼、财务洗澡到清仓分红,正扬科技的IPO剧本堪称“高危操作大全”。监管层已两度问询,但公司对关键问题避重就轻。投资者若盲目追捧,恐成下一批“被割的韭菜”。

灵魂拷问:一家连核心技术都要外包、业绩靠天吃饭的公司,真的配得上主板上市吗?(数据来源:招股书、问询函回复、诉讼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