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深圳飞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飞骧科技”)重启科创板IPO,距离其2022年首次冲击上市失败仅隔两年。尽管公司宣称“5G模组收入占比近50%”“上半年盈利超千万”,但深挖其财务数据、客户结构及治理内幕,风险暗礁重重。这场看似“王者归来”的资本大戏,实则暗藏致命危机。
一、财务“纸面繁荣”:盈利靠“财技”还是真本事?
1、扭亏为盈的“魔法” 2024年上半年,飞骧科技首次实现净利润1327.99万至1827.99万元,但这一“盈利”背后疑点重重:
- 存货跌价转销“美化”毛利率:2021-2023年,公司通过存货跌价转销分别增加毛利3780.61万、8806.72万、7250.64万。若剔除这一操作,其核心产品4G PA及模组的毛利率实际为负值(-10.33%至-0.78%),盈利根基脆弱。
- 应收账款“滚雪球”:2023年应收账款达5.97亿元,占营收34.77%,远超行业均值。对经销商给予120天超长账期(行业惯例仅30天),疑似通过“压货”虚增收入。
2、现金流“失血”危机 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长期为负,2023年账面货币资金仅3.6亿元,但应收账款+存货高达12.87亿元。若下游客户回款延迟或存货滞销,资金链断裂风险一触即发。
二、客户结构“畸形”:大客户依赖埋雷
- 前五大客户贡献超70%收入,高度依赖传音、联想等非头部手机厂商及ODM厂商。一旦客户订单波动或议价能力下降,营收将断崖式下滑。
- 经销商模式占比超95%,但2023年逾期账款达1.08亿元,坏账风险高企。更令人警惕的是,公司对经销商“提货即确认收入”的激进会计政策,被质疑为冲刺IPO“刷数据”。
三、治理“黑洞”:实控人负债、历史造假阴影难消
1、实控人负债6900万,控制权岌岌可危 创始人龙华通过员工持股平台间接控制公司,但其个人及平台合计负债近6900万元。若IPO进程受阻,股权冻结或质押爆仓风险将直接威胁公司控制权稳定。
2、前实控人财务造假“黑历史” 飞骧科技前身关联方潘清寿曾因财务造假被证监会终身市场禁入。尽管公司声称已“切割”,但监管层对历史污点的零容忍态度,恐令其IPO审核面临更严苛审查。
四、技术“伪高端”:4G依赖症难解
- 5G模组收入占比不足50%,核心收入仍依赖4G PA及模组(2023年占比54.65%)。随着高通、Qorvo等国际巨头逐步退出低端市场,飞骧科技在4G领域的市场份额恐遭挤压。
- 研发投入占比逐年下滑,从2021年的21.6%降至2023年的11.5%,技术迭代后劲不足。尽管宣称布局Wi-Fi 7、车规级芯片,但量产进度缓慢,市场竞争力存疑。
五、监管“红灯”:两度问询未解之谜
2022年IPO期间,上交所两轮问询直指四大要害:
实控人变更真实性:潘清寿向龙华的股权转让是否涉及利益输送?
持续经营能力:巨额亏损下如何保证盈利可持续性?
存货跌价计提合理性:30%的存货跌价率是否掩盖真实成本?
客户与供应商重叠:是否存在关联交易操纵业绩? 这些问题在二次IPO中仍未充分回应,或成上市最大拦路虎。
结语
飞骧科技的IPO重启,看似是“逆风翻盘”的励志故事,实则是一场资本与风险的豪赌。从财务“美颜”到治理隐忧,从技术“卡脖子”到监管质疑,每一个风险点都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投资者需警惕:当潮水退去,谁在裸泳?
(数据来源:招股书、问询函回复、行业研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