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底,厦门恒坤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恒坤新材”)科创板IPO申请获受理,拟募资12亿元。然而,这家号称“国内光刻胶出货王”的企业,却在招股书背后暗藏多重风险。从涉赌股东到业绩变脸,从客户依赖到股权隐患,恒坤新材的上市之路,更像是一场资本与风险的豪赌!


致命陷阱一:前股东竟是“赌场大亨”,股权黑历史成定时炸弹

恒坤新材的股权史堪称一部“犯罪实录”。招股书披露,前股东吕俊钦因开设赌场罪被判处有期徒刑9年9个月,其名下2144.9万股股份被司法冻结并划转。更荒诞的是,吕俊钦曾通过代持方式隐匿持股,其兄弟吕俊坤(杭州高新前实控人)也曾卷入资本市场丑闻。

核心质疑:一家冲刺科创板的高科技企业,为何股东背景如此混乱?代持、涉赌、司法冻结……这些“黑历史”是否暴露了公司治理的致命漏洞?若上市后股权再度动荡,中小投资者将如何自保?


致命陷阱二:业绩“变脸”如川剧,政府补贴撑起利润门面

恒坤新材的财报数据堪称“魔幻现实主义”:

  • 营收增速暴跌:2022年营收增长127.93%,2023年骤降至14.28%,近乎“腰斩”;
  • 净利润负增长:2023年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10.95%,扣非净利润同步下跌;
  • 补贴依赖症:2021年政府补助占利润总额的100.78%,2023年仍达16.05%。 更讽刺的是,其自产核心产品前驱体材料毛利率连续四年为负,全靠高毛利的“引进业务”撑场面。科创板定位遭灵魂拷问:一家依赖“倒卖境外产品”和政府输血的企业,真的配得上“硬科技”标签吗?

致命陷阱三:客户集中度超97%,大客户流失即崩盘

恒坤新材的客户结构堪称“走钢丝”:

  • 前五大客户贡献超97%收入,2021年甚至高达99.40%;
  • 第一大客户占比超60%,且因被SK海力士收购,合作存重大不确定性。风险预警:一旦大客户“翻脸”,恒坤新材的营收将瞬间崩塌。而高度集中的客户结构,也意味着议价权薄弱,利润空间被持续挤压。

暗雷四伏:股权分散、产能闲置、研发“画饼”

  • 控制权危机:实控人易荣坤持股比例仅36%,上市后或降至30%,股权分散埋下控制权争夺隐患;
  • 产能利用率低迷:自产前驱体材料产能利用率长期低下,毛利率为负却仍募资扩产;
  • 研发“纸上谈兵”:尽管研发费用逐年增长,但核心技术仍依赖“引进—消化”模式,自研突破未见实效。

结语

恒坤新材的IPO故事,像极了一部资本市场的“惊悚片”:涉赌股东、业绩变脸、客户依赖、股权隐患……每一幕都令人心惊。科创板本是“硬科技”企业的摇篮,但若放任此类企业蒙混过关,最终买单的将是无数普通投资者。

监管部门该出手了! 在放行12亿募资前,请先撕开这份“精致包装”的招股书,看看里面究竟藏着多少颗雷!


本文引用来源:恒坤新材招股书、问询函回复及公开司法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