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隆源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隆源股份”)向北交所递交的招股书,揭开了一家汽车铝合金压铸企业的高增长表象——营收三年翻倍、客户覆盖全球巨头,却也暴露了其堪比“走钢丝”的经营隐忧。实控人林国栋、唐美云夫妇以98.5%的绝对控股权将公司烙上家族印记,而超77%的收入依赖前五大客户,更让这场IPO之旅充满变数。
客户集中度过高:博格华纳“依赖症”埋雷
隆源股份的客户名单堪称豪华:博格华纳、台全集团、零跑汽车等全球头部厂商位列其中。但光环背后,是触目惊心的依赖——报告期内,前五大客户贡献了84.33%、84.72%、77.59%的收入,其中第一大客户博格华纳独占37%的份额。尽管公司声称与博格华纳“合作近20年、更换供应商成本高”,但交易所的问询函直指要害:若合作生变,业绩崩塌几乎不可避免。更严峻的是,汽车零部件项目生命周期仅4-5年,2022-2023年已有5个主力项目到期,若续期失败,每年将损失超3000万元收入。
财务指标全线“褪色”:应收款激增、毛利率坐滑梯
表面光鲜的业绩增长,难掩盈利质量的滑坡:
- 利润增速断崖式下跌:净利润增速从2023年的24.8%骤降至2024年的1.99%,近乎停滞;
- 毛利率三年蒸发6个百分点:从32.43%一路跌至26.29%,净利率更从19.48%缩水至14.82%。 而比盈利下滑更危险的是资产质量恶化:
- 应收账款激增36.8%:2024年应收款飙至2.90亿元,占流动资产比例高达41.87%,增速远超营收增长(24.23%),且应收款与营收比值(33.39%)显著高于行业均值;
- 存货跌价风险高悬:1.63亿元存货压顶,若汽车市场遇冷,减值损失将直接吞噬利润。
“夫妻店”绝对控股:98.5%股权下的治理黑洞
林国栋与唐美云通过直接持股和控股平台佳隆控股,将98.5337%的股权牢牢握于手中。招股书坦承:“实际控制人可能通过表决权对公司战略、人事施加不当影响。”更值得玩味的是历史股权乱象——2008年林国栋收购胡永明股权时未实际支付对价,且返程投资未办理外汇登记,员工持股平台甚至存在借款出资,虽公司坚称“无股权代持”,但合规瑕疵已遭交易所连环追问。
技术迭代与产能过剩:转型的十字路口
汽车行业“电动化、轻量化”浪潮下,隆源股份面临双重夹击:
- 研发投入不足:2024年研发费用占比仅4.8%,低于5%的行业安全线,而新能源汽车IGBT散热基板等新业务仍处“小批量准备阶段”,短期难贡献业绩;
- 产能消化存疑:2024年产能利用率降至83.61%,公司归因于“新增压铸设备较多”,但同期存货攀升至1.63亿元,扩张节奏与市场需求是否匹配成谜。
商业模式
隆源股份主营铝合金精密压铸件,产品用于传统汽车发动机、新能源车三电系统、转向及热管理系统。采用“以销定产”模式,客户涵盖博格华纳等国际零部件巨头及零跑等整车厂。其核心竞争力在于压铸工艺与客户资源,但盈利受原材料(铝合金)价格波动及客户降价压力双重挤压。外销收入占比超40%,贸易摩擦与关税政策成潜在风险点。
(本文所有分析和质疑均基于上市公司公开披露信息及交易所问询函,旨在进行理性投资风险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