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觅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觅睿科技”)的北交所IPO之路,堪称一部“高危操作实录”。这家主营智能网络摄像机及物联网视频产品的公司,表面业绩增长亮眼——归母净利润3年增长23倍,但招股书和交易所问询函却撕开了其华丽外衣下的重重隐患。
股权高度集中:实控人“一言堂”埋雷
觅睿科技的实际控制人袁海忠直接持股65.66%,并通过投资平台间接控制32.34%股权,合计持股比例高达98%。这种近乎绝对的控制权,意味着中小股东权益极易被架空。交易所已明确质疑公司治理结构的合理性,而招股书中“未发生侵害中小股东利益行为”的辩白,在绝对权力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更令人咋舌的是,2023年公司突击分红5102万元,占当年净利润的71.4%,实控人独揽3350万元。同期,公司却新增3003万元短期借款,资产负债率飙升至49.05%。一边大额分红掏空家底,一边举债经营并募资补流7500万元,如此操作被交易所犀利质问:“现金分红的合理性何在?”
财务数据打架:高增长背后的脆弱根基
觅睿科技的业绩波动剧烈,营收和净利润如同“过山车”:2021年净利润仅297万元,2023年飙至7146万元,但2024年上半年又骤降至2732万元。招股书将波动归咎于原材料涨价和费用增加,但数据揭示更深层矛盾:
- 存货堆积成患:存货占流动资产比例长期超40%,库存商品占比达24%,存货周转率(3.58次)低于行业均值(5.42次)。若产品迭代或价格波动,673万元存货跌价准备恐难覆盖风险。
- 客户集中度爆表:前五大模组客户贡献86%的模组收入,且集中于深圳小微跨境电商企业。一旦核心客户订单萎缩,收入稳定性将崩塌。
- 毛利率“奇迹”存疑:公司毛利率从20.21%跃升至32.25%,与行业均值(20.33%)严重背离。交易所直接问询成本核算是否准确,是否人为调节利润。
经营模式隐患:左手分红,右手募资补流
募资计划暴露资金链窘境:3.95亿元募资中,7500万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但同期5100万元分红已掏空利润,实控人套现3000余万。这种“掏空式分红+募资补流”的组合拳,被监管视为利益输送嫌疑。
高管薪酬也成谜团:2023年高管薪酬占利润总额9%,2024年上半年升至12%,远超同业萤石网络(3%)。在业绩波动、现金流紧张的背景下,如此高薪是否合理?
行业与市场风险:海外依赖与供应链命门
- 外销占比60%:欧美市场贡献超半数收入,地缘政治、关税壁垒或汇率波动(如美元贬值)都可能直接冲击利润。
- 芯片命脉受制于人:主控芯片等核心零部件依赖外部采购,近年全球芯片短缺已导致成本波动,若国际供应链断裂,生产恐陷瘫痪。
- 技术护城河不深:公司研发投入占比未披露,但招股书承认“产品易被仿制”,盗版可能蚕食市场份额。
流动性警报:12项财务预警指标齐鸣
财经鹰眼预警系统标记出12项风险,包括:
- 销售费用增速(58.87%)远超营收增速(22.67%),增长依赖“烧钱营销”;
- 应收账款3年翻倍至8000万元,坏账风险攀升;
- 流动比率从2.52骤降至1.84,偿债能力恶化。
高分红下的IPO,谁是最终买单者?
觅睿科技的故事,是实控人套现、业绩注水与行业红海竞争的叠加。其商业模式本质是:以代工模组业务支撑营收基本盘(占收入35%),通过外协生产轻资产运营,同时押注自主品牌与云服务谋求高毛利。但过度依赖少数客户、海外市场及分红掏空现金流的三重绞杀下,这场IPO更像一场豪赌。
(本文所有分析和质疑均基于上市公司公开披露信息及交易所问询函,旨在进行理性投资风险提示,文中截图为招股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