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想三维,这家被媒体吹捧为“全球消费级3D打印第一股”的企业,正以一场精心包装的IPO盛宴向港交所发起冲击。然而,翻开招股书的每一个数字,与其说是在讲述一个科技巨头的崛起神话,不如说是一场关于“虚假繁荣”的辛辣讽刺剧——高营收增长的表象下,是毛利率常年卡在30%的尴尬、净利润率断崖式下跌的警报,以及现金流从“健康”滑向“危机边缘”的惊险一跃。
增收不增利的“价格屠夫”
创想三维的生存逻辑,似乎建立在一个简单的公式上:用低价冲垮市场,用规模稀释成本。2024年,公司营收高达22.88亿元,三年复合增长率30.4%,看似风光无限。但细看数据会发现,这背后是近乎自残式的竞争策略——2023年净利润率从7.7%暴跌至3.9%,而2024年净利同比下滑31.23%。更讽刺的是,其核心产品CR-10以500美元的价格打破国际垄断时,正是这种“以价换量”的逻辑初现端倪。如今,当全球出货量被竞争对手以120万台的差距反超,创想三维终于尝到了“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苦果。
研发投入:用未来透支现在的赌局
招股书显示,2022年至2024年,创想三维的研发支出分别为87.5百万、96.3百万和148.7百万元,占营收比例最高仅为6.5%。与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的标签相比,这样的投入力度更像是“打肿脸充胖子”。要知道,3D打印行业正处于技术迭代的爆发期,而创想三维的研发预算甚至比不上同行头部企业的零头。更荒诞的是,其“创新”路径竟依赖于资本运作——2025年IPO前,公司通过送红股的方式向投资人“变相分红”,试图用账面游戏掩盖技术储备的匮乏。

外币与原材料的“双杀陷阱”
创想三维的业务高度依赖海外市场(2024年96%的入门级3D打印机出口自中国),但其成本结构却严重绑定人民币。2022年至2024年,原材料成本占销售成本的比例始终在75%-80%之间,而外币汇率波动导致的汇兑损益,仅2024年Q4就吞噬了1.1百万元净利润。更雪上加霜的是,全球供应链的不确定性让原材料价格如同过山车——2024年存货周转天数从86.5天飙升至98.2天。这哪里是“龙头”企业的稳健经营,分明是靠运气硬撑的“纸牌屋”。
政府补贴与税务优惠的“甜蜜毒药”
创想三维的财报中,政府补贴成了“救命稻草”:2022年34.5百万元、2023年34.6百万元,甚至2024年Q4还能拿到4.4百万元“非经常性补助”。但这种依赖性注定了其商业模式的脆弱性——一旦政策风向转变,或税务优惠被取消,公司净利润可能瞬间腰斩。更值得警惕的是,其作为“高新技术企业”享受的15%所得税率,是否经得起监管机构的严苛审查?毕竟,2024年其研发投入占比仅为6.5%,远低于行业标杆的10%-15%。

现金流:从“造血”到“输血”的惊险跨越
2025年Q1,创想三维的经营活动现金流由正转负,净流出80.3百万元。这背后暴露的是一个致命的真相:公司正在透支未来。为了应对第四季度订单高峰,公司提前大量囤积原材料,而供应商给予的30-90天账期却在2025年Q1集中到期。更糟糕的是,其存货周转天数已逼近100天,这意味着每100元资金被冻结在仓库中,无法用于研发或市场拓展。如果这种“先囤货、后变现”的模式持续,创想三维的现金流迟早会陷入“借新还旧”的死循环。

商业模式与竞争优势
创想三维的商业模式堪称“极致的性价比策略”:通过低价抢占市场,再靠耗材、扫描仪等周边产品构建生态。但这种策略在消费级3D打印领域正遭遇天花板——当用户需求从“尝鲜”转向“专业”,创想三维缺乏高端产品的短板便暴露无遗。其所谓的“竞争优势”,更多是建立在“先发优势”和“渠道红利”之上的幻觉:YouTube测评视频播放量破千万的CR-10,早已被Bambu Lab等后来者用智能化、模块化设计取代。
IPO不是终点,而是暴雷的起点
创想三维的IPO,与其说是对资本市场的叩门,不如说是对自身生存能力的终极考验。当营收增长的动能开始枯竭、净利润的断崖式下滑成为常态、现金流的警报频频响起,这家被贴上“独角兽”标签的企业,或许正在用一场华丽的资本游戏,掩盖其商业模式的根本性缺陷。对于投资者而言,与其为“全球第一”的噱头买单,不如清醒地看到:在3D打印的红海中,创想三维的“王座”早已摇摇欲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