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IPO的钟声尚未敲响,富友支付已深陷合规泥潭与盈利困局。这家号称“支付全牌照巨头”的企业,十年间五次冲击资本市场未果,背后究竟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暗雷”?本文用数据撕开其光鲜表象,揭露一场资本与风险的博弈。


一、合规黑洞:罚单堆成山,P2P旧案阴魂不散

1. 监管铁拳频出,罚款总额超666万

2014年至今,富友支付因反洗钱漏洞、外汇违规、客户身份识别缺失等问题,被央行、外管局等机构处罚至少6次,累计罚款达666.12万元。仅2023年一次反洗钱违规,便遭455万元重罚,董事长张轶群个人被罚8.5万元。

2. P2P“遗毒”未清,46起诉讼缠身

富友支付曾为非法集资平台提供支付通道,最高检公开点名其涉案。截至2024年,仍有7起P2P相关诉讼未决,虽暂未担责,但历史污点如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爆信任危机。


二、盈利迷局:毛利率连年跳水,市场份额不足1%

1. 增收不增利,毛利率三年缩水5.3%

2021-2023年,富友支付净利润从1.47亿暴跌至0.93亿,降幅达36.7%;毛利率从30.5%降至25.2%,境内支付业务毛利率更跌破21%。对比同行,其2023年净利润仅为拉卡拉的1/5、嘉联支付的1/4,差距悬殊。

2. 市场份额仅0.8%,巨头围剿下夹缝求生

尽管自称“聚合收单市场第一”,但其整体市占率仅0.8%。支付宝、微信支付占据超90%的C端市场,银行数字化业务步步紧逼,富友支付87.78%收入依赖境内业务的单一结构,抗风险能力堪忧。


三、资本疑云:清仓式分红、无实控人埋雷

1. IPO前夕突击分红,掏空现金流

2024年港股递表前,富友支付突击向股东派发数亿元分红,被质疑“掏空家底”。此举不仅削弱现金流,更暗示管理层对上市后前景缺乏信心。

2. 股权分散如散沙,监管连发23问

公司股权极度分散,无实际控制人,证监会多次质疑其治理稳定性。战略投资者在IPO前集体撤退,进一步加剧资本市场的疑虑。


四、行业变局:支付赛道寒冬已至?

蚂蚁集团上市折戟、连连数字破发,第三方支付估值逻辑崩塌。富友支付此时逆势闯关,更像是“最后一搏”。若上市失败,其6300万贸易应收款(2023年数据)的回收风险、合规成本的持续攀升,或将直接压垮现金流。


【附:富友支付十年坎坷发展史】

  • 2011年:成立,获央行首批支付牌照(收单、互联网支付、预付卡)。
  • 2015年:首次冲刺A股,后因牌照续展问题搁浅。
  • 2016年:因违规被央行缩减收单业务范围,退出河南、浙江等7省市。
  • 2019年:卷入特大套路贷案,为P2P平台提供通道遭最高检点名。
  • 2021年:第三次A股IPO失败,转向港股。
  • 2024年:四战港股,招股书两度失效,合规危机集中爆发。

【结语】

富友支付的IPO之路,像极了一场“带病狂奔”的资本游戏。当合规底线失守、盈利护城河崩塌,即便登陆港股,投资者又该如何相信这不是一场“击鼓传花”?或许,真正的救赎不在于上市钟声,而在于刮骨疗毒的勇气。

数据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处罚公示、招股书、天眼查、央行公开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