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禾元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禾元生物”)的科创板IPO之路堪称一部“血泪史”。自2022年末递交申请至今,其上市进程已停滞近三年,成为科创板排队时间最长的“钉子户”之一。这家以“稻米造血”技术闻名的企业,在招股书中描绘了千亿级市场蓝图,但深挖其风险图谱,却暴露出足以颠覆商业模式的致命隐患。


一、持续失血的财务黑洞:三年半烧光5亿,35亿募资难填无底洞

财务数据显示,2021-2024年上半年,禾元生物累计亏损达5.44亿元,且亏损幅度逐年扩大。更令人不安的是,公司至今未实现任何药品商业化收入,2024年上半年营收仅953万元,主要依赖科研试剂销售——这种收入结构在生物医药企业中堪称“畸形”。

尽管账上仍有1.6亿元货币资金(截至2024年底),但公司预计未来三年每年研发投入需1-2亿元。此次IPO募资35亿元中,8亿元直接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占募资总额的23%。市场质疑:若核心产品HY1001未能如期获批,这笔巨额资金或将沦为“续命钱”。


二、专利炸弹:美国前东家诉讼悬顶,核心技术命悬一线

禾元生物的“阿喀琉斯之踵”在于其创始人杨代常与美国Ventria Bioscience的专利纠纷。2020年Ventria起诉禾元生物侵权,指控其核心的“水稻胚乳细胞表达技术”涉嫌盗用前雇主专利。这场诉讼至今未决,一旦败诉,禾元生物不仅面临数亿美元赔偿,更可能丧失HY1001的全球销售权。

值得注意的是,HY1001的美国上市计划定于2026年,而专利诉讼的阴云已导致其美国合作伙伴态度暧昧。若失去北美市场,公司宣称的“全球首创新药”估值体系将瞬间崩塌。


三、转基因争议:技术路径遭双重围剿

禾元生物的“转基因水稻制药”模式正遭遇伦理与监管的双重夹击:

伦理风险:转基因水稻的大规模种植可能引发基因污染,日本、欧盟已对类似技术实施严格限制;

替代技术冲击:华兰生物等企业开发的“血浆替代品”已进入临床III期,其成本与禾元生物宣称的“三分之一血浆成本”优势存疑;

政策不确定性:中国尚未明确转基因药用作物的商业化种植法规,120吨产能项目可能沦为“空中楼阁”。


四、控制权危机:实控人持股不足16%,资本博弈暗流涌动

创始人杨代常仅通过直接持股和一致行动协议控制29.25%表决权,IPO后可能稀释至21.93%。对比科创板生物医药企业(平均实控人持股超40%),这种脆弱的股权结构极易引发控制权争夺。历史教训显示,康希诺、百济神州等企业均因股权分散导致战略摇摆——而禾元生物98名自然人股东、36家机构的复杂持股图谱,更添变数。


五、产能泡沫:120吨生产线或成“吞金兽”

招股书披露的“年产120吨OsrHSA原液”项目,被业内视为一场危险的产能豪赌:

  • 需求测算存疑:2025年中国血清白蛋白市场规模预计仅56亿元,而120吨产能对应销售额超30亿元(按单价2500元/g计),需占据过半市场份额;
  • 折旧压力:19亿元固定资产投入后,每年折旧费用将超1亿元,若产能利用率不足50%,单此一项即可吞噬全部毛利;
  • 技术迭代风险:现有10吨产线尚未满产便急于扩建,若HY1002等后续管线研发滞后,生产线可能迅速过时。

结语:科创板不是赌场,生物医药需要“实锤”而非“故事”

禾元生物的案例暴露了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的监管困境:允许未盈利企业上市的本意是扶持创新,但若缺乏对技术风险、法律纠纷的穿透式审查,可能催生“PPT制药”的资本游戏。对于投资者而言,在“稻米造血”的科幻叙事与持续扩大的亏损报表之间,或许更需要警惕那35亿募资背后,究竟是一场技术革命,还是一场资本骗局。

(本文数据来源:上交所问询函、招股书、司法诉讼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