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仅6年便以“全球第三大储能电池商”之名冲刺港股的海辰储能,看似风光无限,但招股书暴露的补贴依赖症、应收账款暴雷风险、产能过剩危机,以及宁德时代专利纠纷余波,正在撕开这家“资本宠儿”的脆弱面纱。
一、扭亏全靠政府“输血”:4亿补贴撑起143%净利润,真实盈利能力堪忧
2024年海辰储能净利润2.88亿元看似亮眼,但背后是4.14亿元政府补助的强力支撑——补贴金额占净利润的143%。若剔除补贴,其净利率不足3%,甚至可能重回亏损。更危险的是,补贴政策存在不确定性,厦门、重庆等地方政府对新能源产业的扶持力度一旦减弱,公司将面临盈利根基崩塌的风险。
二、83亿应收款埋雷:客户账期拉长185天,坏账计提激增36倍
海辰储能的贸易应收款项从2022年的2.23亿元飙升至2024年的83.15亿元,增幅超37倍。同期坏账拨备从180万元暴增至6.61亿元,增幅达36倍。更惊人的是,海外业务扩张导致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从11.8天拉长至185.7天,暴露出客户付款能力恶化、资金链紧绷的致命隐患。一旦出现大规模坏账,这家成立仅6年的公司将面临现金流断裂危机。
三、产能利用率暴跌18%,行业价格战“血洗”利润
尽管海辰储能计划2026年将产能提升至100GWh,但其厦门、重庆基地的产能利用率已从2023年的90%骤降至2024年的72%。与此同时,储能电池售价从0.8元/Wh暴跌至0.3元/Wh(降幅62.5%),行业价格战已将其毛利率压制在17.9%。在全球储能产能过剩(灼识咨询预测2030年需求1451GWh,而头部企业扩产计划已超2000GWh)的背景下,海辰储能的激进扩产无异于“逆风狂奔”。
四、宁德系“光环”变“枷锁”:专利纠纷悬顶,技术路线单一
创始人吴祖钰及核心团队均来自宁德时代,但这一背景已成双刃剑:
- 专利纠纷隐患:2023年因违反竞业协议向宁德时代赔付100万元,未来或面临更复杂的知识产权诉讼;
- 技术路线单一:主力产品磷酸铁锂电池面临固态电池、液流电池的技术替代风险,而研发投入仅占营收4.1%(2024年5.3亿元),远低于行业龙头;
- 大电芯安全争议:力推的1000Ah+超大电芯被指存在热失控风险,2023年“20亿元退货”传闻虽被辟谣,但市场对其产品可靠性疑虑未消。
五、海外扩张“饮鸩止渴”:28.6%收入背后的地缘政治炸弹
为对冲国内价格战,海辰储能将海外收入占比从0%提升至28.6%(2024年),但代价高昂:
- 美国IRA法案狙击:在得州建设的10GWh工厂需满足40%本土化率要求,成本激增;
- 汇兑损失1.15亿元:2024年因美元波动直接吞噬利润;
- 地缘政治风险:欧美对中国储能产品的贸易壁垒可能随时升级。
【结语:狂欢背后的资本赌局】
海辰储能的IPO本质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资本游戏:用政府补贴粉饰报表、以应收款扩张规模、靠融资支撑产能泡沫。当补贴退潮、价格战持续、技术路线生变的三重压力袭来,这匹“宁德系黑马”或将现出原形。投资者需警惕:光鲜的出货量数据背后,藏着一触即发的财务地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