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央视“3·15”晚会曝光的一次性内裤卫生乱象持续发酵,知名内衣品牌浪莎股份(600137)因代工企业违规生产被推上风口浪尖。晚会当日深夜,浪莎股份公告称已收到上海证券交易所下发的《监管工作函》,要求公司就产品质量问题及信息披露合规性进行核查并回应市场关切。


事件核心:代工厂为控成本“省去”灭菌环节

据央视调查,浪莎的代工企业——河南商丘健芝初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在代工生产一次性内裤时,为降低成本,部分产品未按标准进行灭菌消毒处理,甚至存在“徒手包装”现象。这与浪莎此前宣传的“EO灭菌”“抑菌率99%”等卖点严重不符,涉嫌虚假宣传。
此次涉事产品包括浪莎旗下一次性内裤,以及“初医生”“贝姿妍”等品牌。晚会曝光后,浪莎官方旗舰店已下架相关产品。

监管火速出手:上交所要求核查并回应投资者

上交所监管函明确要求浪莎股份:

  1. 核实媒体报道真实性,说明是否存在质量安全问题及信息披露违规;
  2. 及时回应市场质疑,做好投资者沟通,维护投资者权益。浪莎股份回应称“高度重视”,正配合市场监管部门核查,但尚未公布具体调查进展。

市场冲击:股价承压与品牌信任危机

  • 财务影响:2024年前三季度,浪莎股份净利润仅1553万元,此次事件可能对其本就薄弱的盈利造成进一步冲击。
  • 股价风险:股民在股吧预测“周一股价恐大跌”,截至3月14日收盘,浪莎股价报16元/股,市值约15.55亿元,后续走势备受关注。
  • 品牌形象受损:作为老牌内衣企业,浪莎以“健康”“品质”为卖点,此次事件或引发消费者信任危机,波及主营业务。

行业反思:代工模式下的质量管控漏洞

浪莎事件暴露了品牌代工模式的风险——企业对代工厂监管不力,可能导致品控失守。此次涉事的健芝初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不仅生产浪莎产品,还为多个品牌代工,凸显行业普遍存在的“重成本、轻质量”问题。


投资者与消费者如何应对?

  1. 投资者:需密切关注浪莎股份后续公告及监管调查结果,警惕信息披露违规引发的法律风险;
  2. 消费者:选购一次性卫生用品时,优先选择有独立灭菌认证的品牌,保留消费凭证以便维权;
  3. 行业:呼吁加强代工企业资质审核,推动第三方灭菌检测透明化,避免“贴牌即免责”的乱象。


结语

“3·15”晚会的一记重锤,不仅敲响了浪莎股份的警钟,也为整个消费品行业敲响质量警钟。品牌若不能守住安全底线,再响亮的口号也难以挽回消费者的信任。浪莎能否化危机为转机,取决于其整改诚意与透明度。
本文综合自央视3·15晚会报道及上市公司公告,更多进展将持续关注。
(注: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决策需谨慎。)